冯国安:灯光可以更人性化

2015/12/25 11:00:58 作者: 来源:《阿拉丁·设计》
摘要:冯国安,1976年出生于香港,2001年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2002-2006年在北京非常建筑事务所与瑞士赫佐格和德默隆事务所工作,2007年成立间外工作室 Elsedesign,现为间外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建筑师简介:

 

  冯国安,1976年出生于香港,2001年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2002-2006年在北京非常建筑事务所与瑞士赫佐格和德默隆事务所工作,2007年成立间外工作室 Elsedesign,现为间外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其建筑作品包括重庆黄桷坪当代美术馆,深圳国际彩印公司总部和潮州东山湖温泉酒店和会所等,作品曾在国内获得多个奖项,包括2007年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建成类二等奖,2010年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设计竞赛优秀作品奖,2011年一百万保障房设计竞赛入围奖和2012年香港环球设计大赛空间类优秀作品奖等,在工作早期也曾策划过很多建筑相关的展览。

 

  导语:

 

  从业十年,冯国安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走得有些缓慢甚至有些曲折,但却不乏自己的思考,也做了很多尝试。他说,十年,对于建筑师来说真的是很短很短,现在谈建筑观还太早,但他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材料的运用,手法的处理,在空间上能有一些突破,颠覆人们对空间的认识。

 

  对于灯光,冯国安认为现在的灯光跟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互动,他觉得灯光可以更人性化。因为灯光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的东西。

 

  《阿拉丁·设计》:潮州东山湖温泉酒店是您的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您觉得做改造项目和建筑设计项目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冯国安:我觉得出发点不一样。改造项目前身已经有空间了,出于某些原因需要改用途,或者因为更换了新的业主而需要改造。这个框架是已经定下来的,所以,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原本的框架做出业主想要的东西。但这其中可能会有很多矛盾,比如说原来的层高可能太矮了,或者太高了,做不了业主想要的效果。所以,你在接手项目的时候,就要给业主判断,这样的一个空间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改造项目就是在一个确定的框架下面,去探索一些可能性。

 

  新建建筑可能比较简单,因为是从零开始。恰恰从零开始也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业主可能也不知道想干嘛。他可能会觉得是不是把整块地都盖满是最好的,或者把某些功能随随便便插在里面。作为建筑师,我会给他一些很中立的意见,告诉他,不一定追求所谓的“效率最高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应该给他们很专业的意见,怎么平衡商业的考虑跟空间的设计,所以难度会比改造复杂很多。

 

  新建的房子就像磁铁一样,会影响附近的环境。比如对空间环境的影响,或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都会有。改造的房子就是在自己的房子干自己的事情,牵涉到的社会范围或者人民范围会小一些。

 

  《阿拉丁·设计》:做一个新的项目,您会更多地考虑哪方面的东西?

 

  冯国安:要关注人的需求和房子的使用功能。我认为每一个项目都有两个业主,一个是支付设计费的业主,一个是我自己。我的工作除了满足业主的要求,也要能实现我的一些理想,这样才是一个好项目。我不是一个极端的设计师,我一般都会充分地满足业主的要求,与此同时,再加把自己的一些设计理念和理想融合进去。我相信,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

 

  《阿拉丁·设计》:您理想的建筑是什么样的?

 

  冯国安:第一个要关心人的使用——是什么人在使用这个空间。比如说你常去一个博物馆,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给你重新阅读这个空间,比如说潮州东山湖温泉酒店,功能很简单,就是泡温泉,但我们把温泉引进屋子里边,因为我们希望泡温泉这个事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也希望泡温泉的人跟外面的环境很接近,因为潮州环境是非常优美的。所以我们希望你在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里面泡温泉。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如何处理人跟自然环境、跟周边环境的关系,我们做了很多的思考,也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最终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你很放松地在自然环境里面泡温泉,但是不会觉得有人可以偷窥到你。就像做饭,白粥一样满足你的营养需求,但我们希望做出来一个瘦肉粥或者什么粥,因为我们知道加了这些东西可以提升你的层次。所以,我们追求的不一样。

 

  《阿拉丁·设计》:您之前也做了挺多的改造的项目,为什么?

 

  冯国安:建筑本来就有很多不定的因素,比如说可能业主突然没有钱了,一块地可能突然不盖了,我们做十个建筑的设计,最终可能只有一两个能盖起来。改造不一样,他把这个地租下来要用,就需要马上就改造。所以我的事务所头几年都是做一些改造项目,周期比较短,公众也很快可以看到这个项目。新建的项目最少得一年或者半年才能看得到,作品推出的速度可能会慢一点。现在我两种都有在做。建筑师的工作其实很简单,跟空间、跟材料有关系的,都是我们的工作,如果业主是能沟通的或者有在同一个维度考虑问题的,我都会考虑合作。

 

  《阿拉丁·设计》:您在做一个建筑设计项目的时候,光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冯国安:其实,建筑师很难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建筑师可能要考虑立面,考虑材料,做很多不同的方案,比如说有家具,有灯光,景观等等。在古代,所有的工作就是建筑师一个人做了。但是因为现在的项目越来越复杂,就变成了越来越精细化的分工,但是我觉得建筑师还是一个主控的角色,景观、灯光、家具,都是围绕建筑而产生的,他们不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东西放在一起。

[NT:PAGE]

  我们现在理解的灯光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元素,同一个地方都是统一的照度,那灯光能不能跟人的使用产生一些互动的关系?跟建筑形成互动的关系?可能人走进去才会发光,或者,你走到了这里,光亮一点,前面暗一点,这样是可以节省很多电的。

 

  我觉得现在灯光跟人之间没有很多的互动,比如说我看一本书,就是一种光,没有跟我的需求之间呼应,或者人的某种行为进行呼应,但是这可能牵涉到很多科技的东西怎么跟人的活动怎么去互动,这些技术的东西还没很成熟。这是我的一个设想。我觉得灯光可以更人性化。它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的东西。

 

  《阿拉丁·设计》:具体到一个项目,你对采光和照明有什么要求?

 

  冯国安:可能要看空间的需求。改造的项目一般都是办公室或者艺术空间,这一类空间对灯的要求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要求舒服的,有一个明亮的光环境去工作,不需要很花哨或者很隆重的灯光氛围,这跟本身的环境是不匹配的,我们不是作为卡拉OK的灯光或者商场的灯光。上次改造的一个办公室只是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光带,光带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提供照明,另外就是可以成为一个设计元素,这两个东西可以融合在一起。我希望一个灯具,能够提供照明,又可以变成一个空间的设计元素,这是最理想的。

 

  《阿拉丁·设计》:您之前有跟照明设计师合作过吗?您希望跟照明设计师怎么合作会更好?

 

  冯国安:潮州那个项目有。小的改造项目一般跟施工队多沟通,因为他们经验也蛮多的,怎么处理灯光,他们有些自己的看法。

 

  跟灯光师合作我会给他一个我想要的效果,然后问他:这个能不能做到?他们给出他们心目中最好的答案,如果这个答案刚好也是我想要的,我们就可以撮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很好的设计。

 

  我们会对灯光有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但毕竟还不是到很专业的程度。我说出我想要的效果,但究竟怎么做出来,我们不一定很清楚。比如说,我要炒一盘很辣的菜,菜里面可能需要有辣椒、花椒、八角各种佐料,我可能不太清楚,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想要一个很辣的东西,那你帮我弄出来,我觉得这个是最好的合作方法。所以我们才有景观专业,有家具专业,有灯光专业,但所有这些东西应该还是以建筑作为核心去做,不是脱离了建筑而存在的东西。

 

  《阿拉丁·设计》:您有几个不同的身份:间外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展览策展人,对您来说,不同的身份意味着什么?

 

  冯国安:做策展人很偶然。你知道一个建筑师年轻的时候是很难有很多业务的,当时在上海有一些机会,就做了一些展览策划,头两三年做了几个展览。其实也有做项目,只是项目没那么多。做了几年之后,汕头大学也邀请我去上课,后来香港中文大学也邀请我去给他们上一些设计课,策展这几年就很少做了。因为我还是对设计感举,喜欢做项目,所以现在基本上都是以做项目跟做老师的身份出现,偶尔客串一下帮朋友做(展览)。但这几个身份都是围绕建筑和设计,做策展是用我对设计的理解来做的,上课教书也是用设计。几个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其实还是围绕设计去做一些事情,所以,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你要做一张桌子,我也可以做,我只是以建筑师的理解,去做一张好看的桌子而已。所以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有一些跨界交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阿拉丁·设计》:你为什么会对建筑就这么有兴趣?

 

  冯国安:考大学的时候希望做一些跟建筑有关系的行业,就选了建筑这个专业。在读建筑的时候,也不是太喜欢,因为进去之后发现跟之前理解的是不一样的。没进去之前可能觉得建筑师很浪漫啊,很酷啊,进去之后要学一些很郁闷的东西,不想学,或者觉得不怎么好玩。后来拿了一些旅游奖学金,去日本、马来西亚旅游、学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深入之后我越来越喜欢,一直也都很幸运,碰到一些好的朋友啊、一些好的业主可以一直做下去。

 

  《阿拉丁·设计》:去年“有方空间”采访您的时候,您说您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建筑观是什么?现在您觉得有答案了吗?

 

  冯国安:现在问这个问题太早了,因为我觉得建筑师是一个很晚才成熟的职业。你问一个哲学家,30多岁的时候,你的哲学观是什么?他可能很难回答,回答出来肯定也不是最好的东西。明年就是我创业十周年了,我也想在深圳搞一个小的回顾活动,但十年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很短很短,我设计、最终建成完工的项目也不过五六个,所以这时候谈建筑观有点早。但是我希望我设计的项目,在跟材料运用上有自己的思考,第二个,我希望人的使用有一些关注和突破点,颠覆你对空间的认识,你进来这个空间,跟以往看到的空间都不一样,这是我想达到的。

 

  基于这两点,我希望继续努力,可能要做过好多的项目以后才知道我能做什么东西,或者我专长什么东西,才会去谈这个建筑观。回到最基本的,一个建筑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环境、材料,这三个元素的设计物。如果一个建筑只谈社会学或心理学的东西,我觉得还是没回到最基本的东西。对我来说,人进入一个建筑,除了提供保护这个作用之外,它还能带给人一些精神上的启发,比如说,你去一个教堂,你会觉得自己特别安静,这需要建筑师通过一些材料、手法去处理,所以我关注的是这个东西。把建筑当成一个赚钱的工具,我觉得没意思啦。

 

  《阿拉丁·设计》:您在香港出生,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了建筑学,现在在内地从事建筑设计的活动,您认为香港的建筑教育跟内地是否有不一样的地方?

 

  冯国安:因为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受英国的影响很深,建筑方面可能会比较讲究技术,另外一个是怎么在很密集的城市盖房子,因为香港是高密度城市。但跟内地有什么区别,可能我也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总结。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是,这个学校可以很完整地培养我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要说知识,每天都有在变,我十年前学的东西可能已经过时了,我只能不停地更新,不停地跟别人聊天,知道现在外面用什么材料,我才可以有下一步的启发。所以,更重要的不是学校教了我什么东西,设计师最重要的还是知道面对问题的处理方法,怎么思考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去沟通。

 

  《阿拉丁·设计》:那在内地做项目跟在香港做项目会有什么不一样?

 

  冯国安:两边的背景还是有点差别。香港在项目推进的流程会比较清楚,要符合很多法规,在内地可能很多是不按正常的流程来走的。但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说,国内的业主开放度会比较大,香港相对来说会很保守,因为香港盖房子投入会特别大,你盖一个房子可能要投入好几个亿,他不敢冒险。国内可能会冒险,找一个很年轻的设计师来做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一个好的业主,肯定是决定一个项目结果的,业主会最终会左右建筑师的决定。所以我也会寻找我的业主,表面上看可能是你在找我做事情,但是最后也是我在选择你。如果业主是很糟糕的瞎搞的人,我也不想做,没意思。我愿意接下来做,肯定是觉得这个项目有趣或者有发挥的地方,可能并不是在商业上面有多大的回报。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