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周二)
阿拉丁第十二期微课和大家分享交流了
主题:如何升级“中国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讲师:
以下是本次微课
PPT全程回顾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升级中国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这是一个探讨性的题目。中国的照明设计从2000年以后,到现在短短十几年是怎么样一个过程。
首先,这张图片是我今天晚上分享的一个封面,这个封面下面有三个图片。第一张图片2007年刚进入照明行业的时候,我理解的中国城市照明规划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之前已有五六年的实际落地规划历史。
第二张图片是我2009年到2011年在湖南衡阳做的一个城市规划的项目,这是当时的现场照片。
第三张图片是2013年到2014年这个跨年度南昌的一江两岸,这是当时荣浩磊所长做的南昌一江两岸照明的规划设计。
这三张图片整体地概括了中国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三个阶段。从最开始发展到目前现阶段,包括像杭州的G20,武汉、重庆都做过好几轮的照明规划。这是目前我理解的三个阶段。
中国远古时代至今,人类因为自身生存和交换的需要逐渐从随遇而栖到聚集而居的活动形成了城市。
从人类最早最早的村落发展到有了城墙的城市,再到有了美学追求的建筑和园林景观,都是人类在从生理到心理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过程。
中国今天的城市已经不再局限在城墙内了,建筑形式也不拘泥于宋代的《营造法式》了,我们的城市也因科技的发展有了光,让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不受限制了,但是我们解决了夜间的功能需要后如何满足人类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呢?
中国的城市夜景照明规划发展时间还相对比较短暂,同时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在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城市夜景照明规划的发展将迎来新的爆发期。
我把中国从2000年到2016年的城市规划发展时间归纳为三个阶段,跟我们玩游戏一样,我把它总结为1.0时代和2.0时代和3.0时代。我们下一个时代,可能是未来要跟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
第一个1.0时代,我把它称为混沌初开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主要是从2000年到2008年。这个时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照明才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对于灯光,老百姓包括政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当时有三方面在做,首先是学院派,学院派的主要有大学院校和设计院为代表。另一个是生产型企业,主要是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大型生产型外企,飞利浦、GE、欧司朗为主导的一些代表,主要是以卖灯的形式进入,然后再导入工程。
第三个部分是当时比较知名的工程公司。这个阶段的照明规划设计,方案大部分以城市整体规划为基础,然后进行照明规划设计,主要是控制性规划为主,大量的文字和数据来表达,图片是少量地进行参考。
照明技术的手段也是受当时灯具技术的发展所限制,所以大部分的城市建筑、照明的色彩,以白光为主,辅助性的黄光进行点缀。灯具大部分是卤素灯为主,我总结有三个关键点,第一个是高亮,第二个是单色,第三个是厚重。
为什么是这三个名词呢?因为当时大家都用卤素灯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大功率投光灯,不然就是250瓦的金卤灯,400瓦的金卤灯,甚至还有1000瓦的。
这个时候我们和许东亮老师分别做的这些规划,都是以建筑的为主,然后再通过城市的整体规划来进行落地。相对来说这个时候的整体照明规划投资金额也不会太大,一般都在两千万以内,超过两千万的项目都是在当时相对比较大的项目。
这是我2007年刚进入照明行业,在天津做的两个城市规划性项目。第一个是天津的南京路,是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进行的城市立面改造,包括灯光部分。大家能看到这张图片上面大部分是以投光为主,金卤投光灯投亮建筑顶部,然后营造这个城市角度的建筑天际线。刚开始在局部考虑了一些LED轮廓灯,但是那个时候LED灯具还不太稳定,大部分设计师对LED还是持怀疑的观点。所以当时我们在选择LED时,使用相对比较成熟的轮廓灯,其他的大家都没敢用。尤其投光灯、地埋灯都不太确定。
[NT:PAGE]这两个建筑是当时南京路上比较特殊的两个建筑群体,第一个是教堂,左上角这个教堂的照片是当时找的意向图片,其实我们做的是南京路上的西开教堂。当时局限使用地埋灯,顶部用MR16,营造暖色温。两个教堂和学校,都比较悠久,所以我们用的色温都相对低,让人有怀旧感。
用投光灯从下把立柱一束束光表达出来。这是灯具选型和示意图,MR16+小射灯。LED灯用得较少,大部分是传统光源。
这个建筑是天津耀华中学,立面比较长,用壁灯上下出光的手法。但是当时的角度都比较大,立面是竖向型的效果,相对比较厚重,没有太花哨。
南京路上的武德殿古建筑,手法相对简单。地面、立面中间、顶部做了一些表现,但是这个布灯图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就没表达出来。灯具大部分用传统光源。整体来说,南京路在奥运之前效果还不错。2007年我们在天津待了好几个月,就在现场做方案、现场画图。每张图每道楼都现场测量,完了回来画图,画完之后把布灯等都考虑进去。
这是解放北路的项目,金融银行较多,建筑是殖民时代八国联军盖的古建筑,就是租界。后来被中国收回来以后都弄成银行。
这条路的建筑挺有意思,整体以欧式建筑为主,俄罗斯的、法国的、西班牙的、英国的都有。
这些建筑都是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在考虑装灯时,也会尽量地在不破坏建筑载体为主的情况下,用较简易安装的手法。这张图上有表达建筑顶部和立柱的灯光,然后也有利用室内套光的灯光。这条街路灯色温主要是以2000K的功能照明为主,建筑照明是3000K为主。
灯光示意图和灯具选型的图片,大部分是传统工业为主,有些灯型也参考了用LED。
这个阶段没什么照明规划设计,没太多的门槛。整体以实施的效果为主,没有太多条理性的要求,并且城市以好看、亮两个特点为主。当时LED还没有那么普及,色彩基本上都以单色,白光和黄光为主。当时用金卤灯相对较少,里头加了个滤色片把它弄成彩的。
[NT:PAGE]第二个阶段我把它称为百花齐放的时代。为什么叫百花齐放呢?从2008年以后,因为奥运会做了很多灯光,逐渐地灯光也被政府和民众所接受了。由于灯具技术也发展得比较快,LED也逐渐成熟,从设计和工程,包括产品有相对辉煌的上升期。进入行业做照明设计和规划的公司也非常多,设计公司和工程公司也都逐渐地壮大起来。那个时候的工程公司都发展得比较快,像新时空、良业。老牌的像平年,也是做北京这块,都逐渐地没落。
2008年—2012年是LED产品快速发展的时期,产品质量也逐渐趋于稳定。老牌的国外进口灯具的优势在逐渐丧失。
照明规划设计市场也达到了一个快速发展,各地方政府争先恐后的做“亮化”工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的城市的大部分建筑轮廓被LED护栏管和点光源给包住了,几乎大部分的城市建筑都是建筑轮廓勾边,建筑立面加点。因为LED灯具是个新词,节能、彩色变化多、价格贵、数量多等优势,逐渐的替代传统光源。
优势逐渐替代传统光源,LED产品也多了,照明设计行业大师们也发展起来。大家都涌入到蛋糕里,形成百家争鸣,包括还有些小公司也在中间人的介绍下做照明规划。
为什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为做城市规划都需要资质,所以都用设计院的名头出现,包括国有设计院的代表、国外及本土设计公司、快速发展的工程公司。
主要有几个点:
1、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形象工程。
2、房地产行业火爆,带动建筑照明行业的 火爆。
3、LED灯具的诸多有点使得照明设计“门槛降低。诸多做效果图的公司逐渐也往设计领域走。
4、国内无高校有相应的照明设计专业,使得一大批建筑、室内、电气、景观等专业涌入照明行业。当然目前中国的高校体系也还只是非常少数的高校有这个专业。
照明设计手法有三种:
第一,LED轮廓灯,这种护栏管把建筑包边,横几道,竖几道,怎么多怎么来,把建筑绑得死死的;
第二个是点光源,当时还没有用点来做屏幕的手法,大家都是用点来做色彩的变化,点还是局部的点缀为主;
第三个是有闪亮的投光,投光还可能局限两种说法,一个是LED,一个是传统光源的投光。
这三种灯具的手法基本上以明装为主,轮廓灯不好隐藏。城市规划项目基本上都是以改造为主,想嵌入式也不行。
[NT:PAGE]这张的图片是2011年重庆渝中半岛的夜景,以轮廓灯为主,横条的做成在沿江的立面,把它形成一个动态的,帆船在上面体现了。在当时要把项目做大,要把它做炫。
这个项目是广州的珠江两岸,大部分是轮廓灯,点光源为主。堤岸、建筑立面上都用线形灯、洗墙灯、轮廓灯。可能还有一部分点光源,还有一部分投图案。
这个项目是湖南衡阳一江两岸。当时LED发展得快,花花绿绿也比较多,建筑的立面上,轮廓灯,包括点光源,都尽量做满,这是发展的趋势。当时的审美包括技术也只能这么做。整体做完以后,政府领导觉得热闹,老百姓也觉得晚上的气氛出来了。走在江边也没有不害怕了。
经过这个时代的发展以后,LED基本上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从2011年年底开始,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每个投资额都不低于一千多万,所以金额的体量较大,用的灯具也比较多,照明工程带动起来也有万达的一份功劳。我本人也全国各地做过几个万达广场,相对来说,万达广场在建筑照明安装的细节,做得相对规范,让一大批照明设计师、工程公司、厂家,也逐渐走向了规范化。设计手法、安装节点,包括灯具技术,也逐渐发展。
第三个阶段我理解成三分天下时代,经过前面两个时期的发展,中国城市照明规划的设计院也逐渐把自己的路稳定下来,有做建筑的、规划的、室内的、景观的,剩下几家做规划的都是那些大设计院了。
这个三分天下也不能说哪三个设计院,但有个别设计院做得比较大。第二个就是这种工程公司相对比较专业,像深圳几个大工程公司,都是连设计带施工一起做。
这张图表达了LED的产品基本成熟,尤其广东做LED的厂家太多,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洗墙灯、点光源、投光灯,包括模具都差不多。那时的图案灯,还有投影的互动,现在做得也相对比较少了。在一个城市规划项目里,基本上能把这五类产品包含进去。
这是荣浩磊所长做的两个项目,一个是南昌一江两岸,一个是杭州G20。有的说好,也有说不好的,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包括审美水平也不一样,大家自己评判。我觉得有几个现象,第一个,控制技术达到一个比较新的高度了,城市这么大,一个系统联动把它全部做起来,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进步。控制系统把整体都联动,这是前几年不敢想象的。第二个,把技术逐渐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包括点光源的色彩、线条灯的色彩,原来都是RGB,现在RGB加W,我听说还有RGB加WW,两个白光,可能利于控制系统。第三个是城市的热闹度达到极致,做得热闹反正也有一定好处,把老百姓的参与度带动起来。当然肯定也有批判的意见,太过亮,颜色也过多,也有质疑后面维护阶段的时候,比如一年以后驱动坏了等各种思考。
[NT:PAGE]这个是我原来公司参与过的北京东三环十公里的建筑改造,没有太大的变动。当时为了迎接十八大,用了半年的时间做改造。总体是把较大建筑,包括大裤衩、国贸三期做局部的改造。最有特色的就是在建筑顶加了一束极窄的光束,在当时好像做到五度角的,五度角光束的投光灯相对比较少。
这个是我主持做的四川宜宾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当时可能是政治原因,没有完全实施,只实施了一部分。当时叫“山 · 城 · 水”,山是白塔山,城就是宜宾城,水是长江源头,岷江、金沙江、长江,这三个水。文化性非常好,整体色彩不是特别炫,都是以江的颜色为主。金沙江是黄光为主色调,岷江是蓝光,长江一个是深蓝,一个是浅蓝。
目前阶段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特点:
1、项目投资大,基本上城市夜景规划项目都上亿。
2、以城市为单位考虑整体效果。把城市当做大舞台,实现夜景唱主角。
3、城市建筑为幕布进行夜景故事播放,造成城市夜景的能耗大,保修期过后灯具损坏而导致的光污染比较严重。
4、在部分城市的夜景规划实施中有少量的灯光互动,让市民更深层次参与到夜景中来。
5、城市夜景规划设计中,彩色过度,颜色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致使城市整体花哨,无法体现城市的地域色彩。
中国城市夜景规划设计的未来是什么?
我总结几点。
第一点,资本市场进入照明行业的市场比较普遍,很多上市公司进入照明行业,做PPP模式也逐渐有了。有些工程公司,包括厂家,基本上都是做得比较大,都在想办法上市,不管上主板也好,上新三板也好,都是在往资本市场去走。我感觉整体的设计和工程,包括产品,可能都会被资本市场整合成一家面向用户,将来小打小闹可能还不好干了。
第二个是咱们经济的转型,旅游经济为龙头推动整个城市夜景规划的设计,新的板块可能会高速发展。因为中国人逐渐富裕,基本上都往外去旅游,可能大部分的老百姓省内游、国内游归比较多一些,导致景区、城市的管理者会逐渐重视这一块。
第三个是以灯光互动为主要的设计手法,让普通老百姓更多参与灯光,参与艺术,实践和互动这块。因为技术不是特别成熟,现在都是小范围在做。
第四是新的技术肯定会更多地参与到夜景中,我猜想现在比较火的VR虚拟现实,应该会在未来几年融入到城市夜景中,包括还有一些没有想到或没有了解到的新技术。前段时间法兰克福照明展比较火的OLED,可能也会因为成本的降低进入到照明行业来应用。
以上就是第11期阿拉丁微课实录的全部内容
长按二维码
查看往期微课实录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