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宏观认识与照明现象
上海,从一百多年前松江的一处滩涂,随后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太平天国与满清的战争带来的军火贸易,又让上海免遭战火屠戮;洋务运动和各国领事租界让上海成为万国博览会,凭借着地理优势和海运贸易,上海蓦然间又成为中国最为开放、最有活力的国际都市;如今,上海依然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引领着中国的未来。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行大规模夜景照明改造的城市。1989年,外滩亮灯,经过几轮改造逐渐定型,用金黄色光芒染亮沿江欧陆风格建筑,在大面积染色的同时对于建筑细节做局部重点投射,形成视觉活跃和变化。外滩照明开启了中国城市照明以街道为主线、以立面为内容做亮化蔓延的新常态;它至今仍是全国历史街区照明设计的典范,这种对于古典建筑的大规模照明改造即使在欧洲也很少见。
今天城市照明中的所有类型上海都有,比如说商业综合体有新天地、梅隆镇,历史街区有田子坊、外滩,宗教建筑有静安寺、徐家汇天主教堂,传统古镇有朱家角、练塘,园林景观有豫园,都市商圈有徐家汇、南京路,金融贸易区有陆家嘴、虹桥,还有各种地标建筑、历史建筑、特色建筑、艺术前卫建筑、文化创意园区、老居民区、城市开发区,景观长廊……上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以道路为框架链接起各个节点,辐射成网。道路照明、景观照明、建筑照明、商业照明、文旅照明、古镇照明、文化照明、灯光秀,以及从淮海路、延安路高架桥上运动中观察到的城市广延层次感,形成的照明节奏高潮——这一切让上海成为一个光之场。
城市照明品质
城市照明的品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视觉效应,二为光的应用。视觉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光环境的秩序性、合理性、审美性、延展性;光的应用则是指灯具的眩光控制、光源物理、光色品质、照明条件。这两者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城市中元素繁多、空间复杂,有时候在同一个场所中会出现很多种“视觉效应”,彼此冲突、矛盾。照明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要积极介入、梳理、引导、规划各种光现象的产生,让城市照明更更科学、更理性、更具艺术感染力,从而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照明调研准备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主体,是最大的视觉观察物以及第一印象来源。上海的外滩建筑集中建设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多数以混搭的殖民古典风格为范本集中成片展现。外滩对面的浦东新区则以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为主要特色,展现出上海生机勃勃的新面貌。近江的楼宇较矮,远江的建筑较高,形成错层的背景衬托关系。建筑的立面姿态各异、互不相让,近些年更是以更高、更壮观为显著标志——表面上是在展现当代经济的繁荣,其实内里是一种咄咄逼人的权势心态作祟。它们在城市的夜景中也是各自为政——巨幅屏幕,色彩突兀,横向、竖向、斜向不同的灯光线面组合,和建筑形态无关,也和这座城市无涉。
上海做为一个超大型国际化都市,做它的城市照明调研必然是一件费力费时的事情。我曾经问过一位老上海人,你了解上海多少?一句话倒是难住了他。为什么我们身处上海却不能准确地讲出上海的种种?因为上海是一个驳杂融洽的城市,内容太多反倒让人抓不住重点和本质。我们做上海照明调研也是这个道理,想要事无巨细地去说明上海,想必最后会劳而无功。不如究其一点,借以思考这一点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田子坊照明现象
田子坊是一处自发形成的文化艺术街区,位于泰康路打浦桥地区。1998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生活集市,沿着巷弄保留了诸多民国时代的民居和老旧厂房。由于地理位置突出、传统氛围浓厚,于是吸引了一批艺术家进驻,创办了工作室和工艺品商店。前来的艺术家包括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在名人效应和艺术集会的作用下,很快这条小弄就成为了上海的艺术圣地。于是,政府顺势对这里进行了道路环境整治,规模化地做了区域业态调整,积极引导更多创业者进入。“田子坊”的名字也是请著名画家黄永玉取《庄子》中“田子方”这一子虚乌有的人物名字谐音而成,如今已经成为上海时尚的代言词。
为了烘托节日气氛,管理者在田子坊沿街行道树上挂上了彩色灯饰,行道树遮蔽了高压钠路灯的光,让地面变得有些昏暗。在节日氛围营造上,我一直没见到什么有新意的设计出现,不管是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发光树还是上海的火树银花。田子坊的街道照明主要依靠商店的招牌光和室内光,从商业气氛营造上来说这不算成功。我们随机进入田子坊参观,这片区域并不大,里面的街巷更是狭窄,加上国庆人流密集,让这里人声鼎沸宛如集市。这样的空间自然不会有大规模的高档商店,沿路都是一些卖首饰、化妆品、咖啡、甜品、鞋包等小门面。这里也有一些自发的没有经过刻意设计的照明手法,比如将过道的楼板投亮,形成反射照明,但由于所用的灯具品质不好,反倒给人低端的感觉。红砖建筑沿着门头招牌拉满了电线,也许这样的状况更符合市井风格。
(图1)田子坊的照明呈现自发和无组织状态,但这也是它让人感到最亲切和自然的地方。
在我们这些设计师的眼中,田子坊完全是一个缺乏设计感的地方。城市的细节性空间为什么不可以自发和无组织,以便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亲切?当我们集体习惯了权威和整齐划一的时候,其实也就失去了对于城市生活原初的感动。当下的传统历史街区多数是经过政府的大规模改造建设以后所形成的,刻板教条的仿古风格再配合手法雷同、灯具单调的照明模式,形成完全人为的街景。但是,往往几年后灯具或者控制系统出现问题,前期投入的灯光陆续灭掉,而商户自发形成的灯光不断出现,业态经营灵活的街区就会逐渐繁荣起来,出现多种多样的原生态灯光。
然而,田子坊不是这样的,在它形成的初期没有政府的参与,也就没有那些刻意人工的大规模灯光建设。等到它发展起来形成集市的时候,政府的行为也只在于扩大它的影响,完善它的基础设施,已经来不及再做照明改造,于是田子坊就呈现出今天这样一种在设计师看来颇为“混乱”的局面。
[NT:PAGE](图2)街角商店的灯光自然形成视觉过渡,虽然稍显混乱,但照明设计师只需介入做适度梳理就可以了。
我们用台湾群燿科技手持光谱仪MK350S依次对田子坊的灯光应用进行了品质鉴定,结果却很不理想。首先,我们找到一个巷子尽头非常有特色的店铺来测试。这是一家藏式首饰店,为了吸引游客眼球而在门口设置了转经筒来加强视觉刺激。在门头上用五六盏轨道射灯对转经筒进行投射,光比反差很大,明黄色的金属质感闪耀着光芒,在略微黑暗的街巷尽头突然出现这样一道亮光,确实引人注目。可是当我们用光谱仪对这片端景进行测试时,却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是光的品质很低,R9指数为-64,也就是说这款LED灯具在红色显色性上表现很差;CRI指数为64,整体显色性不足。之所以能将金属色打得那么耀眼,是因为功率足够高的缘故。再细看门头上的彩色经幡,红色部分显得很苍白。同样地,在这样的灯光下,人的皮肤也会变得缺乏血色。
(图3)巷道的端景成为视觉刺激的重点。灯光品质虽差,但是明暗对比系数够高,也能形成关注。
(图4)利用光谱仪进行的实地操作过程。
(图5)R9的显色指标和正常光色相差很远,达到负值,这块红布也就失去了鲜艳。
(图6)但是视觉效应形成的心理趣味,还是足以吸引人到这里一探究竟。
(图7)空间的亮度均匀度并不高,但是在特定的历史商业街区中还是有必要的。匀质的光让人索然无味,有一定对比系数,才能唤醒人的探寻意识。
[NT:PAGE]群燿手持光谱仪MK350S的作用不仅是进行实时的照度、显色性、色温、光谱坐标的测量,它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功能,就是可以直接对空间场景进行动态照度分布测试,通过相对照度值来分析场景中不同区域受光面的明暗关系。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照片拍摄,一种是照度伪色图。照度伪色图将空间中的照度从最高到最低很直观地用100(红色)到0(蓝色)的刻度来表示,中间的十字黑色光标代表该测点的动态明暗系数,而下方同步显示此刻的动态照度。
动态照度分布测试功能用在室内照明设计上非常方便,它可以记录下空间中的照度分布情况,每一次灯具调整后的照明效果都可以和之前的做对比,用在室外场景上可以准确显示出细微的照度过渡变化,这让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感受到了这款产品的方便。
(图8)
(图9)光谱仪动态测试图
(图10)空间的亮度分布。明暗对比和控制眩光如同在空间中绘画,设计师需要控制高光点的泛滥,也要考虑到画面灰调子的过渡。
田子坊中并不都是拥挤噪杂,也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照明场景出现。临近一号门有一处街道拐角,我们在这里看到一处不错的街景,街道尽头是一家卖中式女装的服装店,室内设计和照明都很吸人眼球。门头很简单,侧发光的手写体拼音文字,从底板上凸显出来;旁边圆型的商店LOGO用一束光斑照亮,角度约在15度,功率6W,光斑很纯净,又很醒目。店招下的橱窗用光更是讲究,先说陈列物,分三层摆放一些帽子、提包、花瓶,印花台布罩着旧式抽斗柜,中间偏一点立着一个衣架,陈列着估计是这家店最值钱的物件——一件明黄色镶绒刺绣对襟盘扣长褂,下面是一件深褐色外裳。这明黄长褂以及旁边的各色展品用顶上垂直而下的轨道射灯打亮,阴影浓重,色泽饱满抢眼,说明这款灯具所发出的光显色性很好。强烈的重点照明让橱窗充满了戏剧性和表演性。室内墙壁上悬挂着各色衣服,后墙用一个深色半透明屏风做视觉空间端景,压得住阵脚,更吸引人去观察这家店面。最关键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总是感觉眩光控制得很到位,室内笼罩在一种优雅的情绪氛围中,好像中国味即将粉墨登场一样。
[NT:PAGE]我们用群燿手持光谱仪MK350S测得街道最远处玻璃橱窗的动态照度为35.8lx,而用亮度计测得的亮度为35cd/m2,两者的数据很接近。用亮度计测得是一个点的辉度值,照度表示的是单元面积的受光值。从这个层面上说,光谱仪可以通过测试动态照度计算获得亮度方面的数据。这个功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图11)一处优雅含蓄的街景
(图12)街景的的亮度分布
(图13)街景动态照度分布测试
(图14)一号门内树立了青藤顶架,光斑罩在青藤上很有味道,但是灯具的眩光很突出,还是因为缺乏对于灯光品质的把握,让环境气氛打了折扣。
[NT:PAGE]徐家汇照明现象
我们赶到徐家汇的时候是九点一刻。徐家汇是上海的副城市中心,这里商业贸易兴旺,每年的销售额直逼南京路。在节庆日子里,政府舍得投入巨资做照明改造,以及在马路上设置大型灯光雕塑烘托节日氛围。
但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却是整个徐家汇区域在国庆假日的九点钟竟然灯光黯淡,缺乏想象中的辉煌效果。站在六百门口的天桥上,远观周边的建筑,基本上立面灯光都没有开启。最显眼的是六百底层商店的立面照明,用200W的金卤灯均匀投亮,其他的建筑照明都被弱化掉了。整个区域基本上只剩下大型广告牌做着动态图像变换,缺乏辅助灯光陪衬,让人感觉很冷清,这是一种反常现象。
(图15)城市转变为简约有序的照明其实也是种进步。
(图16)城市基础照明仍需提升。
(图17)城市空间的各种发光元素。
城市商业氛围营造不仅是动态影像播放,即使这个区域全是LED屏幕也难以形成热点和关注,因为这些屏幕往往是孤立的光,城市灯光最忌讳的恰是“孤立”,也就是灯光成点状分布,缺乏呼应和关联。而此刻的徐家汇就是这样的状态,左侧是一个硕大的球型LED屏幕播放着商业广告,白光画面时亮度最高达到650cd/m2。正面是一个建筑顶楼的LED屏幕,蓝光时亮度达到162cd/m2,再远处高层顶部做的灯光也比较突出。右侧有大面积的商场立面照明,并且亮度平均值达到了38.8cd/m2。道路交通照明效果很好,均匀度比较高,灯下亮度最高值4.6cd/m2,平均2.1cd/m2,但这明显弱于建筑立面和顶部照明,于是形成空间中孤立的光点,商业城市的氛围得不到有效体现。
[NT:PAGE](图18)
(图19)设计师手持群燿科技光谱仪MK350S在徐家汇商圈现场测试照明品质。
城市空间中的亮度分布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它对应的是不同的场景气氛。比如说眼前的徐家汇商圈,没有了连续的、面域的灯光做铺垫,仅凭几幅LED大屏幕是无论如何也营造不出商业氛围的。而且,人在空间中是在做持续运动,所观察到的光也是在运动中,只有形成光的不断连贯和趣味,才能唤起人的兴奋意识。照明的目的不仅是提供足够安全和便捷的功能性条件,更是要塑造空间场所的活力,让人在这里购物或者休闲,学习或者体验都能感受到适度、合理、合情的光文化。
后来和醒悟老师、建平老师聊起为什么今年的国庆城市商业灯光会做的这么差,不管以前的作法是否合适,但不争的事实是今年彻底没有再投入资金做照明动作了,这又是为何?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因为网购击败了传统零售实体商业所致,当人们坐在家中完成了衣食住行的全套过程,谁还会跑到遥远的商厦里面消费呢?商场里都没人了,管理者还会投资做照明建设?
结语
时代在迅猛变化,照明设计也要跟上这种节奏。社会中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照明不仅事关功能和艺术,还关系到社会学和大众消费学。原来以为只要把灯光做热闹了,做便利了,做艺术了,顾客自然就会盈门;原来以为网购的兴旺只是影响到实体商业,谁想到还能如此深刻地波及到照明业?照明做为城市刺激性事件,不断影响和改变城市的外貌与城市心态,可以预计今后城市的夜晚会走向什么状况。一定是简而约,温而富,广而美,度而稳的目标愿景。照明作为夜晚城市最精彩一面的展示,就像点穴一样通过照明手段让夜晚城市的肌理、脉络疏通起来,形成有节奏、有持续变化、有高潮与平缓的过渡,给人带来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光环境。城市照明最终必然是艺术与视觉行为诗意的栖居、美学的本我,人和环境友好相处,人和照明行为产生对等情感,这是城市照明的大方向。
策划:阿拉丁全媒体
文、摄影/江海阳
调查人:江海阳工作室主持设计师江海阳
上海晓醒照明设计工作室创意总监初醒悟
上海艾特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汪建平
上海禅影照明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倪桢
台湾群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安振基
调查地点:田子坊(传统历史街区);徐家汇商圈(上海城市副中心)
调查时间:2016年10月6日晚19:30—22:00
调查方式:现场走访
调研器材:台湾群燿科技手持光谱仪MK350S型
了解更多关于光谱仪MK350S的信息,欢迎垂询:
上海照能半导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瑞金南路345弄1号楼24层B2室
公司电话:+86(21)64678835
公司传真:+86(21)64678830
联系人:徐光震
Email:kchsu@gp-tech.co,.tw
微信号:kchsu83,或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