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深设计师眼里的城市照明印象 | 微课实录

2016/11/28 10:17:23 作者: 来源:阿拉丁照明网
摘要:11月21日(周一),阿拉丁第十三期微课和大家分享交流了,主题:城市照明视觉印象记。

  11月21日(周一)

  阿拉丁第十三期微课和大家分享交流了

  主题:城市照明视觉印象记

  讲师:

  以下是本次微课

  PPT全程回顾

  一切照明设计都是一种视觉现象,它到最后影响人的内心、行为、取舍、判断。照明能改变我们很多,比如消费习惯、行为准则。照明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仅仅以光为外显吗?我认为是照明的视觉心理和审美判断为存在。还有“格式塔”,也就是完形心理学。格式塔设计在我的城市照明设计中非常普遍地应用,因为我经常用一些图形化的要素来表达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现在很多城市做照明都强调文化,但在当代中国城市很多是没有文化了。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成,化是什么呢?是教化,用文来教化天下,称之为文化。当整个社会变成同质化,从南宁到呼和浩特,从上海到乌鲁木齐,我们的城市建设都是一模一样的时候,城市文化该怎么去体现?文化怎么去表达?

  做照明,文化只能用三种形式来表达。第一就是图形。我们用最真实的图形或者抽象的图形来表达文化。这一种就是最简单、最直白地告诉你城市文化是什么,地域文化是什么。还有一种,就是要用一些大型的灯光艺术装置来表达文化。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的共同记忆和主张,它代表了一种情绪、一个城市的印象、对城市的理解、城市精神、城市有很多外显的、内在的灵魂情感。我们只有把情感搞清楚了,才能理解城市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第三种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最高明的、最有品质的。

  比如,我生活在福州,福州这个城市的照明文化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气质?这些东西要浓缩出来,把它限定为一些关键词,然后看你将来做的城市照明,你用的那些光色、动作变化、图形,是不是和你的这些关键词,和你内心的期盼能暗合在一起,这样的话它就叫做城市照明文化。

  文化就是人,人就是文化。谈城市照明又有美学,因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美学现象,美一定是用某种形式存在,没有形式也就没有美。我们今天看到一切照明现象,到最后审判它美不美的时候,一定是看它的形式好不好看。但是审美一定是有时效性的,也有替代性,审美就是发现美的过程。中国城市最缺乏的就是对城市美学的认识,照明设计很多时候完全忽略了美学,或者成为暴力美学。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道路都很一样,于是为了做夜景亮化,只要能装灯的地方都装上灯,不管这个楼是居民楼还是商务楼,不管这个楼适不适合做照明,一定要全部把灯装上,这是一种很粗暴的照明现象,不存在美。但是,在今天却是非常流行。

[NT:PAGE]

  今天既然我们在讲城市,那我们就好好说说城市里面的各种现象。首先,城市对我来说,如果非常简单地去划分,它应该是由一个垂直和一个水平两个方向来构成。垂直城市就是社会分层,我们城市的社会是有层级的,上层、中层、下层,这是一个人的社会构成。城市的水平是讲城市由什么样的载体构成,比如说里面有商业体、住宅、办公,有各种不同的建筑条件。水平的城市,比如说有城市的核心、观景长廊、商业综合体、住宅区。照明做得更多的是水平城市的各种现象。但是为什么要去讲垂直城市呢?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分层中,是社会分层决定了照明能做成什么样子,城市照明、城市设计和城市社会学是紧密关联的。

  这是我拍的意大利庞贝的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已经死亡的、废弃的城市,今天被人们挖掘出来,然后重新作为景区对世界开放。

  ▼

  我们的古都开封或洛阳或西安,好像原址还存在,但是你要知道,在中国很少能见到一个在原址上建设到今天的城市。城市呈现的是一种从诞生到发展到死亡的过程,每个城市都在经历这样一个变化,科学能让一个城市的建筑保留的时间更长。但是,任何一个城市从存在那天开始,就会走向死亡,这是一个铁打的定律。

  ▲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一张图片,唐代的长安城。我们可以看到结构非常清晰,城市肌理非常简单,通过一个里和坊划成不同的区域,有皇城、宫城、内苑、官衙、居民区、集市。唐代的时候是宵禁,到晚上基本上里坊的坊门一关闭,不允许任何人在大街上行走。这个宵禁一直到宋代以后,在中国城市才逐渐取消。城市有宵禁自然也就不需要照明,所以我们看宋代才有词作“一夜鱼龙舞”。

  很多城市都在热衷于做仿古街区,仿古街区是对历史的一种模仿,但是这种模仿其实很不彻底,而且做得很假。我们不仅在做工上感觉到这样,而且这种整齐划一的风格,缺乏了生活味道,感觉很不适应。有些能繁荣起来,有些很快就衰落。我们到底该怎么去认识到城市的这种新旧更替呢?不可能让所有的市民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狭小,居住又不方便,个人卫生条件又非常差的居住环境里面。但如果将所有的旧建筑拆迁,或者把房子维修,都是非常高昂的成本。但是又不能不去改造,不能不去改善一些居住条件。

  我们发现,有一些三四线城市里面,它的核心区的生存状态是非常差的,我们怎么去尊重历史?尊重细节?尊重这个城市文化的根?让我们的历史、记忆有传承?其实这也是我们今天做照明设计面对的一些问题。

[NT:PAGE]

  很多城市30年来一直都是不断地扩大发展,最后变得很臃肿,这是城市现在的通病。很多变得让我们很陌生,看到所有的景观和建筑都很相似,这都是城市快速化发展的一个不好现象。一直快速发展说明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城市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和快速扩张并不代表一切是进步的。我个人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社会。不断扩张必然会带来更加深刻的社会矛盾以及城市的分化严重,就是贫富分化、社会两极化,社会不稳定因素会不断加强。

  城市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体,在城市生活,你会发现,我们会逐渐忘却自我,就像一些老街区被改造或拆迁了,我们失去了童年的根、记忆的根。所以我们一定要走一个平衡的道路,怎么去平衡呢?怎么在扩张的过程中还能保持着原来城市的印记?

  这几张PPT,第一张叫城市新区、城市的倒影、城市的过渡,其实它是城市的边界吗?它肯定不是城市的边界,城市还在不断地向外扩张中。

[NT:PAGE]

  ▼

  这张是城市对比,什么叫城市对比?这有一个教堂,有100多年历史了,旁边的建筑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一个百年建筑,一个十年建筑,谁的生命更长一些呢?我觉得老房子的生命肯定能干得过新房子。因为,新盖的这个房子没有任何特殊性,或者是强烈的精神印迹,它就是一个被大量克隆复制出来的现代建筑物。没有任何的历史价值,它可能会很快地在使用寿命内倒塌或者被拆迁。而这个教堂上百年了,还会持续地被保护下去。

  ▼

  今年从G20以后,整个中国的城市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城市照明狂热中,我用狂热这个词来形容稍微有一点点贬义,因为并不看好这种一窝蜂的城市照明现象。很多城市把打造夜晚经济以及夜晚形象,作为城市面貌改变的重要武器。我觉得单靠照明作用不会很大,因为照明只是让我们享受到安全、便捷、舒适,或者给我们带来新奇、乐观、愉悦的感受,照明不可能承担太大的城市发展的责任。

  现在还流行高清转播,这些通通都是城市形象向外展示的一个手段。我们在做城市照明的时候,要关注到不同层面的需求,有些是为市民服务的,有些是为权贵服务的,有些是为中产阶级服务的。  

  城市照明做的内容越多、越丰富、越刺激,越让人游目骋怀,让人感觉城市带有戏剧化表演的感觉。把城市当做一个大舞台,而灯光变成塑造这个舞台不同情节、不同环境、不同内容、不同故事的道具,让各色人等以城市大背景大舞台来演出,于是灯光具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NT:PAGE]

  我们也要考虑到,城市照明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真的要投入巨资去打造那些媒体立面吗?或者是电视机理念吗?其实这个事情跟我们照明设计师是没关系的,因为怎么去装灯、装什么样的灯,是工程公司的事情。如果说照明设计师一定要在这种大型的媒体立面,灯光表演上有所作为的话,这种作为其实是非常小的。做媒体立面建筑的时候,我们少了很多艺术化的构思,多了更多直观的图形化表达,这种像电视机一样的播放,看着很刺激其实是一种对人的审美过度疲劳的一种轰炸。

  城市应该要用高雅的艺术来刺激,艺术是一种形式,它可以用很多种光色的变换、情节的变换、审美的变换,来营造不同的场景。城市照明戏剧化的表演成分,必然会带来人的情感波动,而情感的波动和艺术的介入会产生非常多的关联。城市照明需要用艺术的形式,来实现对城市整体的建设和打造。艺术是必不可少的,未来一定会大量进入城市中。

  ▲

  这张照片,上面是一个商场,商铺里面的光色非常适宜,让人感觉很舒服,就想进去购物,你会觉得里面非常高端,不会觉的是一个低端的场所,这就是光决定了人的消费习惯,以及光所带有的情感性。人会觉得它是一个高端的、而且质量是有保证的场所。人会产生信任感、进入感。选择这样一个商铺,你会发现,这个商铺是你根据你的经济状况去选择你的购物行为的。

  ▲

  这张图片很有意思,有天我跟朋友去到这个地方吃饭,他不理解为什么说光带有情绪,光还有情感。我当时就指着旁边的那个店铺,我说你看为什么这一排店铺饭店全部都是冷色光,而且照度非常低,也不均匀,然后只为照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什么原因呢?

  城市照明设计一定是为受众服务的。这里的物价、菜价,包括房租都非常高,所以饭店消费水平很高。但是你不能让人产生大排挡是很昂贵的概念,这样的话,老板的生意就不好了。没有人去教老板一定要用冷光,或者用照度低的光,晚上在这里吃饭,这个灯具显色性非常差,无论去吃什么东西都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不正常的,但是食客非常多,为什么呢?

  食客并不是为了光环境进来的,他更多时候是为了价格低廉。但这家店菜价又不低,他又想让人产生低廉的一个印象,光环境就非常重要了。要打造这样一个差的光环境,才能让人感觉这个地方很低廉,这就是照明设计跟整个社会产生的关联。我们做任何照明设计都是跟社会产生关联的,因为你要分析周边的消费能力、周边的人群、交通,经常来这里消费的人是什么样的消费层面等等问题。

  有些城市就会根据市民或者游客的情感需求或消费习惯,或游览的动线要求来做道路照明。就像这张图片,它是一个把树木全部包裹上灯串的一个做法,其实是营造了一个魔幻的效果。把城市的树木全部包裹成火树银花的感觉,确实是比较武断粗糙。这也是一种根据人的消费心理去做的照明行为。

  ▲

  在中国的城市当中,有很多现象是很不合理、很不科学的。像照明暗区这张图片,是上海田子坊,里面完全是自发的、无序的照明,没有照明设计师介入。这反倒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生存模式,这也是我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原生态的照明和有设计感的照明,到底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更合适?并不是说原生态都不好,照明设计师很多时候去做的事情就是梳理或者引导,而不是强制性去做好多人为的照明,那种现象反倒是我抵制的。

  我是一种低成本设计主义者,在我的照明设计当中,如果说能用一个灯解决问题的,我绝对不用十个灯。就像我做乡土照明,大量地都是用一种艺术化的、节约化的用灯手法,去表达一种氛围、情感、情绪、人和人之间的以及和光之间的另一种认识,而不是往上面堆了很多灯。在节约照明这张图片上,你就可以看到,用一个路灯解决建筑里面照明问题的,为什么你要在建筑上再做很多装饰光呢?

  城市照明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功能性,一部分是装饰性,缺一不可。很多人会把这两个区分开,但我个人看来两者很多时候是混在一起的。我会把装饰照明做成功能性的,也会把功能性照明做成装饰性的,这要看设计师对现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对灯具、对表达手法的掌控。你只有达到一定的认识以后,运用这些手法才能得心应手。

  我拍了国外一些用灯非常节省的照片,这种光,如果说用两个灯能把建筑里面打亮,打出一定的氛围感、历史、沧桑、味道,我为什么一定要在上面装很多小射灯呢?

[NT:PAGE]

  给大家讲一个高层玻璃幕墙建筑照明设计的干货。高层玻璃幕墙建筑大概能分四种形式来做,像我刚才发的这张图片,它就是一种把天花板,每一层窗洞的天花板打亮,于是可以形成一种在外面看非常明亮的照明效果,非常好。

  还有一种,就是做窗帘盒,把窗帘打亮。第三种手法就是阴影盒,就是做楼板的阴影盒,里面装灯具,让建筑形成一种节奏感。第四种,很少见,就是用小瓦数的、小角度的灯把建筑里面的主龙骨和副龙骨打亮,然后能让外面看到龙骨。这种手法现在在国内还比较少。

  我喜欢这样一些节能的、节约的、低调表达的城市照明,它不是像美国曼哈顿的内透光,都是人刻意做出来的,它为了营造一种金融繁忙的形象,特意做的效果。而我们中国城市要做一个办公楼内透光的话,恨不得把每一个房子都照亮,感觉非常假。

  ▲

  这张照片是在国外拍的LED路灯,照度并不是很高,大概在20LUX以下,但是它的均匀度特别高。通过道路地面的反射,能让两侧的建筑,还有一些建筑立面上有余光。关键是它的道路均匀度让我看到了LED道路照明的希望。

  为什么我把这些照片称之为成熟城市?因为这些城市二百年以前是这个样子,二百年以后还是这个样子。这个城市没有说非常过度地扩张让自己变得很臃肿很庞大。也不会天天堵车,人活得非常安逸悠闲。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和距离都非常近,这样的城市我认为是成熟城市。而在当代中国,我们看到太多城市病了,城市怎么去发展?城市怎么去让自己变得更成熟?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

  ▲

  最后一张照片,是一种历史与时尚的结合,在这样一个古典的凯旋门里面,做了一个当代的灯光装艺术置,非常奇妙的组合,让人感觉很是新颖舒服。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启发,历史和今天怎么去融合?我们怎么去寻找到,用当代的设计语言、设计手法、设计词汇去发现历史的传统因素。我们把历史传统因素和今天相结合,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才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文化。

  以上就是第13期阿拉丁微课实录的全部内容

  长按二维码

  查看往期微课实录回顾

  ↓↓↓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