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香港春灯展有感:关于香港LED与香港的未来

2017/4/20 10:11:44 作者:叶国光 来源:行家说APP
摘要:很多人喜欢跟我讨论香港问题,我认为香港不是问题,而是问题要如何利用香港来解决,也许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衰落与不好的时候香港反而是最好的黄金时期,香港不能总期盼祖国不好来发国难财,香港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给内地一个对照,帮助内地一起跟香港一样好,内地的同胞也不要有一种心态好像是我的旅游消费香港才会好,两岸三地是互补的......

  香港,一个让中国人情感交错,心理感受异常复杂的地方。

  我先表个态,我对香港没有什么偏见,而且我有很多香港的好朋友,我也带过几个香港的工程师,我很喜欢去香港,为什么?因为自由,因为多元的文化碰撞,因为好看的香港电影与连续剧,因为全世界的美食在这块弹丸之地激烈的竞争着。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前阵子两岸三地的新闻焦点是特首选举,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悬念,香港特首还是选出了一个跟中央关系比较好的林郑月娥女士,我问了几个香港年轻人,出于对威权的反感与叛逆,新特首得不到他们共鸣与支持,这就是吊诡之处,跟中央关系好,香港老百姓没感觉,老百姓有好感的,中央不喜欢,脱节的民意,固化的阶层与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香港的问题在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大势中不断放大着,如何解决,我还在深深的思索中!

  现在我只能跟大家说说我了解的香港。

  (图一 少有亮点,主题模糊的2017香港春季灯饰展)

  关于2017香港春季灯饰展

  第一次来看这个展会,除了规模不大之外,展会的内容让我有点失望,工作人员说,秋季展不论规模与精彩度都远远胜过春季展,这不禁让我想起做外销的灯饰行业规律,春天忙着生产,夏天与初秋忙着出货,到了秋季展的时候已经出货完了,开始要谈明年的订单,这时候的展会就是庆功与谈明年订单的聚会,你可以看到下一年最新的产品,更可以看到很多外国面孔成群结队的看产品与按计算器杀价钱,春季展就冷淡多了,工厂忙着生产,客户在追加订单,展会还有谁想去呢?除非有新需求,除非去年秋天订单没谈好,除非去年谈的产品不满意,要找更合适的,不一样的时间产生不一样的展会规模,西方圣诞节还是灯饰市场最重要的节点,我觉得未来春季展最好改成一月底或二月初会比较好,但是这个时间又是我们中国人的新年,看来春季展的时间确实让人很头痛。

  这次的展会,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各种造型的灯丝灯与装饰灯,而球泡灯,筒灯,灯管与灯带已经成为光污染了,每到这些展位,我只能加快速度的通过,因为实在太刺眼了,强调多亮多便宜已经不是LED照明的主流了,光环境与光品质会是未来的主流,就像人类从吃的饱阶段到吃的好,再进阶到吃的健康,照明不就是如此吗?

  首先人类需要在黑夜中能看见光,能在光照的环境下可以从事活动,钨丝灯泡孕育而生,这是第一阶段,后来因为能源节省与保护环境的原因,开始了节能减碳的照明革命,LED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出现,让人类进入第二个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了,我觉得未来LED就是照明主角了,没有其他光源可以取代LED,OLED只能小打小闹不足为惧,LED需要来一次革自己的小革命,就是亮得健康,亮得舒服与亮得聪明。

  由于LED过去一直强调光效与亮度,让使用LED灯的人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灯丝灯的横空出世就是对LED照明革命的抗议,怀念过去的感觉,管它科学不科学,管它散热好不好处理?我就是要纯粹的灯泡,灯丝灯能够大热,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原因吧,因为相比目前的LED照明,它让人们觉得舒服也不伤害眼睛,我想不科学的LED灯丝热迟早会退烧,未来的LED如何让消费者亮的舒服与亮的健康,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智能照明已经被炒了五年了,可惜曲高和寡,如何亮得聪明,我觉得不是强调智能控制的功能,有统计显示所有的电子产品功能,人类平均只用10%,如何亮得聪明就是智能照明最大的挑战,功能简单易懂,跟每个人的习惯有机结合,也许LED智能照明不会是大数据与物联网的主角,但是大数据与物联网绝对少不了“亮得聪明”的LED。

  (图二 灯丝灯是今年春季展的唯一亮点,灯丝灯是对追求LED光效与亮度的一次背叛)

  我的香港经验与香港LED:

  拜中国大陆LED的崛起,香港也躬逢其盛,我总结香港的LED就是这几句话:ASM提供设备助力中国LED起飞,普光科技与真明丽对中国LED的启蒙,晶科电子在内地的发展与香港科技大学和应科院的贡献。

  如果你是做LED的人,不管你是做上游,中游或下游产业,香港ASM这家公司你如果没听过,你一定是菜鸟,我在这个行业快20年了,ASM始终是LED行业最耳熟能详的设备商,永远保持在最先进的列队,芯片制程最后的分选,封装工艺最关键的固晶与焊线制程,还有SMT贴片制程,不论是LED或IC半导体,ASM始终永远保持领先。

  我很讶异香港还有这样的设备制造商,带着好奇我第一次来到荃湾的ASM工厂,你一定不相信这里可以做出如此尖端的设备,这家公司给我的启示就是只要有好的机会,加上快速起飞的市场,香港也不一定没有机会,这家公司估计也是香港理工科毕业生最好的出路吧,可惜香港只有一个ASM,它吸收不了更多的人才,也扩充不了更大的规模。

  我的香港经验还是要回到十四年前,作为学有专精留学日本的三五族半导体材料的人才,香港是我的第一站,可惜香港没有让我发挥的余地,我只能选择去内地发展,虽然当时的内地条件跟香港相比,差距可谓非常巨大,所以我的中国大陆LED经验,缘起于香港!

  香港还是有很多人投资LED产业,贸易商最多,实业家也有,很多内地投资的照明或LED公司在香港上市,香港地产商投资的普光科技是内地早期投资上游的企业,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培育了大批LED上游人才,真明丽集团老板虽然是台湾人,但是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壮大规模,率先将LED用于圣诞灯,让LED有了一个新的爆发点,真明丽有灯饰与照明产业的黄埔军校之称。

  晶科电子是产学研的典范,早期的LED制程都是蓝宝石正装芯片,晶科电子利用香港科技大学半导体封装技术的资源,率先在大陆建立并量产第一条倒装LED芯片生产线,也获得了香港与广州政府的支持,继续做大做强中游封装产业,目前晶科的产品已经得到国际与国内品牌厂的认证,产品用于电视背光与手机闪光灯等高端应用,也得到两岸三地资本的支持,是国内为数不多差异化路线成功的LED厂家。

  最后谈谈香港科技大学与应科院,应科院是学习台湾工研院的一个香港科研与产业技术转移机构,在LED行业网罗了海内外很多优秀的人才,是海外人才进入内地发展创业的最佳跳板,香港科技大学是跟大陆最深化合作的大学,也是两岸三地LED融合创新的最好平台。

  (图三 香港科技大学深耕内地,佛山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就是最好的范例)

[NT:PAGE]

  香港之痛!空洞的制造业

  香港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产业转型,导致香港没有科技制造产业,只剩下房地产与金融业,创造不出价值,也解决不了年轻人的出路,造成如此困境,我认为有两个问题点:

  第一,人才基础薄弱问题:与大陆或台湾明显不同,香港最优秀的学生多选修医学、法律、商科等有钱途的专业,理工、中国历史、中国语文及文化、社会科学等反而是冷门学科,换言之,香港人的工具理性远大于价值理性。也许引进大陆或台湾人才也可以弥补不足,但是根本问题是空洞太大,无法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产业根本起不来,没有制造业的根基,这个地方的竞争力会慢慢减退,要直接发展高科技也先天不足,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陌生,让香港人对中国的感情比较淡薄,就算是学理工科的人,想到大陆内地发展的人也兴趣缺缺,尤其是早期大陆比较落后的时候。

  我举一个例子,笔记本电脑世界第一的广达电脑创始人林百里先生出生上海,一岁时就由父母带着逃难到香港,在难民营般的调景岭(本名吊颈岭)贫民窟成长,如果没有到台湾读大学与创业,他的成就也许会大打折扣,香港的理工科资源太少,没有好的高科技投资,人才没有出路,更吸引不了科技人才。很多半导体厂商都选择新加坡而非距离市场很近的香港,没有人才基础我想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吧!

  亮锐Lumileds是世界著名的LED生产商,他们在新加坡选择建芯片厂,香港只能做销售与市场,也是经过深沉的考量吧。如图四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人口和土地面积的指标上,新加坡都是不如香港,香港与新加坡在科技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可想而知。

  (图四 香港,深圳与新加坡的地理,人口与面积比较图)

  第二,精英的眼光差距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开始将资源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和坚持出口导向的东亚国家或地区经济因此快速发展,这就是亚洲四小龙的黄金时期,此时的香港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内地偷渡客让香港有源源不绝的便宜劳动力,香港的工业制造业也随之得到发展,至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制造业曾占香港GDP的23%,雇用工人曾占香港劳动人口的41%,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香港顺势获得了中国内地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后,香港的资本家获利更加丰厚,此时是香港最风光的时期,也是亚洲四小龙最辉煌的时期。

  当你到达最高峰的时候你一定要想你的下一步,台湾与新加坡的精英眼光看得比较远,非常重视科技制造业,将政府资源与资金投入到技术转型升级,相反的,随着中英香港回归问题谈判的底定,英国殖民政府知道香港始终要回归中国,根本无心再规划香港长远的未来,殖民政府挥霍资金搞大建设,香港精英们更产生了获利了结的心态,更加着眼于短期获利,香港并没有像新加坡或台湾那样升级产业,而是向金融、房地产和服务业转型,制造业近乎被抽空。

  新加坡,韩国与台湾目前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重镇,与香港经济规模接近的新加坡在2009年半导体的产值在全球的比重达到11.2%,半导体产业也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香港后来也有清醒的人,董建华先生也曾提出要建硅港,而且还与台湾张汝京合作发展半导体产业,但是被香港一些人抨击此举是炒地皮,张汝京随后表示对土地只租不买,但依然无法被接受,最终张汝京在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香港又错失了一个机会。这种短期趋利造成了严重恶果,加上香港的教育和文化氛围让本土精英更加注重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对于需要打拼且前途不稳定的工作关注度较低,这就是香港的宿命吗?香港还有翻转的机会吗?

  香港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我始终是一个乐观派,我认为香港还有机会,香港可以是未来中国的政治改革中心;科技产业的信息中心;文化与品牌的创意中心!

  (图五 香港要成为中国崛起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一带一路是香港的机会,也是挑战)

[NT:PAGE]

  政治改革中心:

  英国殖民香港成就了东方之珠的美誉,但是最大的遗憾就是把香港弄成政治与经济四不像的地方,有完备的司法制度,但是没有像英国一样的民主雏形;有商业,金融与国际贸易,但是留下空洞的制造业。首先我觉得民主制度肯定比专制的制度好,但是民主一定要合法与合理,更要符合大多数民众长远的利益,所以我认为精英政治加上民主政治才是未来一个地区或国家最好的制度,这一点香港现在最有条件实践,而且也最快可以实践。

  我的梦想是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哲学家与精英统治国家,议会保障老百姓的权益,我心目中的统治者就像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里略(Marcus Aurelius)这样的哲学家皇帝。哲学家指引国家方向,民众发声的管道在议会,香港政治制度已经有了这样的雏形。

  香港人应该自信一点,把自己当做一个灯塔,指引两岸三地政治制度的方向,香港制度成功了,台湾的回归统一才能水到渠成,大陆也有了清晰的方向,政治改革才可以慢慢放权给底层老百姓。我觉得大陆中央政府可以放心让香港去尝试出最好的制度,法治本来就是香港的强项,如何将精英政治与庶民民主融合成一个典范的民主精英制,考验着香港,也考验着所有中国人。

  (表一 香港有世界认可的优秀大学,全世界排名是华人圈最靠前的)

  科技产业的信息与孵化中心:

  由于英国殖民留下来的传统,香港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已经是世界一流,香港的学术水平,平均高于大陆与台湾,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与高锟都是香港培养出来的华人科学家,虽然有这么多荣誉,但是香港理工与科学的根基还是非常不牢靠,靠砸大钱请世界最优秀的教授得到的只是离产业很远的学术大师,国际超导体权威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朱经武院士与光纤发明人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院士都是华人最杰出的科学家,这样的香港教育只关注顶层设计,没有基层刻苦耐劳的技术人员与工程师培育的土壤,是香港发展科技产业最大的问题!

  跟1949年以前的大陆国民政府时期很像,上层有高大上的大师,底层却非常空洞,民国时期没有一个像样的工业,除了战乱原因之外,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1949年之后这些民国大师分别留在大陆或去了台湾,当然也有去香港的,接收了民国时期培养的精英人才的两岸,开始大量培育工业与科学技术人员,加上读理工科的人出路是最宽广的最有保障的,他们有最优秀的教授,最广阔的出路,要让制造业与工业的兴起只是时间问题。

  香港制造业与科技业的底子本来就不好,过去20年又丧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机会,所幸香港有非常好的顶层设计基础,这样的基础如果好好利用,结合内地的资源,香港成为科技的信息中心与孵化中心潜力不可忽视。

  如表一所示,香港的大学在世界排名非常突出,这样的基础可以网罗最优秀的教授,尤其薪资与待遇是两岸三地最好的,绝对可以吸引海内外的大师级教授,产生像硅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学一样的学术氛围,加上中国最好的科技产业就在香港旁边的深圳,得天独厚的机会是老天给香港的特别眷顾,可惜香港一直没有好好把握,亡羊补牢犹未晚,香港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也聘请了国际上非常有名气的老师,他们也看出了科大的出路,与内地紧密结合,利用科技大学的学术资源支援内地的高科技产业,鼓励科大学生放手去内地创业,学校给他们坚实的后盾,深圳,南沙与佛山都可以看到科大人在孜孜不倦的为香港科技业找出路,为香港年轻人创未来,这样与内地互补的密切结合,如果可以继续放大,香港科技业的明天将不再暗淡。

  有一个科技领域,是我大学学习的重点知识,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我认为香港大有可为,由于内地严重的空气污染,核能发电是中国大陆发展的重点,广东更是中国核工业重镇,核电的建设,营运与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台湾在这方面累积了六十年的经验,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新竹清华大学有最先进的核能科技与实务经验,目前台湾反核民粹当道,核工业人员的士气低落,我认为香港可以吸收台湾优秀的核能人才,与内地合作,帮助中国大陆将核能营运与技术达到世界一流等级。香港城市大学郭位校长就是我们清华大学核子工程系的学长,他也看到了这个趋势,目前香港城市大学开始积极网罗台湾的优秀核工人才,新竹清华的教授已经开始加入,香港的大学如果能够加大这个技术领域的投入,吸引台湾与海内外的杰出人才,核能科技在香港可以来一次大飞跃。

  (图六 深圳的纳德光学是香港科技大学彭华军博士创立的,深耕VR技术,GOOVIS随身3D影院,获奖无数)

[NT:PAGE]

  文化与品牌的创意中心:

  目前在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除了开车左边走,讲广东话与有限民主的普选,香港与内地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一百多年西方文化的影响,让香港接收了西方教育的精髓,东方教育可以培养听话与服从意识极强的白领员工与耐操的技术人员,他们可以刻苦认真的将任务完成,却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不出新的发明或新的创意,这是内地的短板,创意与发明需要自由的环境,香港就是这样的宝地,过去也确实创造了不少的电影戏剧,流行文化与品牌,曾几何时,在八九十年代,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将两岸著名的歌星演员与文化工作者吸引到这里,成就东方好莱坞的美名。

  可惜,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崛起的大潮中,香港没有善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内地的优秀文化工作人才到香港,创造普通话的新文化流行风潮,只是一直在固守粤语文化圈,结果圈子越来越小,影响范围有限,后果是造成优秀的文化工作者逐渐流失,话语权越来越小。十几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很多香港人共事与接触,我觉得香港人很有想法,没有被框框条条所束缚,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也非常高。自由的思想,不受限制天马行空的创作,香港应该是中心而不是越来越边陲,内地很多城市喊口号,说要超越香港,单单香港那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法治精神,上海和北京等地要超越,我觉得很难,只看香港要如何保持优势把一手好牌正常的打下去而不是屡屡失常机会一再流失,香港还是那个璀璨与唯一的中国明珠!

  (图七 这张照片是我拍的,主题是在框框内的香港,当香港打破框框带给她束缚的时候,就是香港破茧再起的时候)

  很多人喜欢跟我讨论香港问题,我认为香港不是问题,而是问题要如何利用香港来解决,也许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衰落与不好的时候香港反而是最好的黄金时期,香港不能总期盼祖国不好来发国难财,香港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给内地一个对照,帮助内地一起跟香港一样好,内地的同胞也不要有一种心态好像是我的旅游消费香港才会好,两岸三地是互补的,是缺了谁都对自己不好的,以前分开了,所以大家都看对方优点多,缺点少,现在大家在一起了,彼此都在看着与放大对方的缺点,大家何不换个角度,静下心来再看看彼此的优点呢?

  本文由行家说APP出品。阿拉丁照明网获得授权转载,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