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上帝视角

2019/10/21 10:52:28 作者:Alan Dai 来源:x星曜x
摘要:LED照明,其实是半导体产业对照明产业的一次入侵,就好像登陆美洲大地的五月花号,这样一场颠覆,本质上就是外来者对原住民的一场屠杀,并建立了新的帝国,日亚就是那艘船的船长。

  做为一枚行业老兵,几乎完整的经历了LED照明的兴起、繁荣和眼下的竞争白热化,有点儿《桃花扇》中“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即视感。

  将时间尺度拉长,可以得到一个整体视角,那些一直让我们纷扰于心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细节,根本无关痛痒,所有的一切都在趋势中,关键的事件,关键的节点,就那么几个,大部分人都只是随波逐流,不停的应对细节做出选择,而且大部分的选择都是滞后的,少部分适逢其时的人都有一项共同的特性:冒险精神。

  没有人从起始就能觉知整个过程和结尾,但如果在结尾还不能理解起因和过程从而领悟到发展的趋势仍然陷落在无尽的日复一日的细节中感慨和挣扎,那确实是很可悲的。因为未知而困惑而迷惘而徘徊犹豫是很正常的,但LED照明发展到今天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每一个枝桠甚至每一片树叶都有脉络可循,一切都是,也只能是,顺势展开。

  拉大时间尺度,或者拉大空间广度,就可以得到“上帝视角”,但我们只能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审视这一切,而不具备上帝的功能键:快进、暂停和倒退。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却可以从过去得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就如《旧约》告诉我们的:“已有之事,后必有之,已行之事,后必行之。日光之下无新事”。

  无需计较具体的时间节点,也不是在帮“智能”代言,后面会有更详细的阐述,当我们纵览LED照明这些年的发展,或许可以有个小结:①与时俱进才是唯一出路,②辩证看待万事万物,顺势而为,用规律与行业相处,③那些经常变化的事物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不变的事物。

  如果LED照明已经步履沉重,也许,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到底是什么拖住了我们前行的速度,如果是技术的壁垒,打破壁垒就是新局面,如果是市场的囿固,突破市场就是新天地,如果是历史的包袱,创造未来就是新路径,是一堵墙,就敲破它,是一座山崖,就攀越它,是一条天堑,就飞跃它……跟身后的红海说再见,映入眼帘的是美丽新世界,目标是One  Piece。

  一直以来,我们都太注重太局限在LED上了,似乎LED就是照明,照明就是LED,但事实远不止于此。照明行业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电光源行业,有电有光才是照明,照明行业的变革还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就是光的革命,而电的革命才刚刚开始,互联的革命还在酝酿。

  很难说照明行业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的,光控联会成为照明产品的标配吗?不管怎样,一定与今天大不相同。LED的兴起还历历在目,二十年不到,行业却已经天翻地覆,而现在,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十年前一样的抉择。

  当我们把视角拉到更宽广的空间去看整个行业的时候,LED照明,其实是半导体产业对照明产业的一次入侵,就好像登陆美洲大地的五月花号,这样一场颠覆,本质上就是外来者对原住民的一场屠杀,并建立了新的帝国,日亚就是那艘船的船长。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感受不深,是因为中国照企从来也没有站到整个行业的金字塔尖上,在整个行业链条里一直是本土作战,即便是本土作战,也更多是依附性的生存。国内也有优秀的照明和电工企业,像欧普公牛等等,然而,这些企业更多是应用端的存在,照明行业受到LED冲击影响最大的首先就是核心技术,不是交融,而是斩尽杀绝。尽可以说蒙元帝国也是中国,但规则是不同的,尊卑群体也是不同的,时至今日,我们尽可以说这是照明行业,但规则已经改变了,利益群体也必然有着相应的调整。

  以LED在照明应用的发展做对照评估,可控性更强、互联互通的照明产品在技术上的积累已经足够了,体验还不够好,但应用和场景都会陆续呈现,愈趋完善,然而,这也只不过是另一场外来者对照明行业的再次屠杀,LED的屠杀对象是传统光源企业,智控和互联的屠杀对象是会是谁呢?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电源企业和电工品牌。

  上不上船,什么时候上船,就是一场赌博,赌不一定会赢,但不赌一定会输。上一批入侵者(LED)摆出欢迎的姿态,传统照企再一次陷入两难的选择,上船做水手,照企不甘心,做船长或大副,照企真的还不够资格,最佳的选择就是当炮手了,一战成名跨入新时代,或者,灰飞烟灭归于星尘。

  用入侵和屠杀这样的字眼是为了加强画面感,其实,一个产业对另一个产业的介入,一个环节对另一个环节的取代,都是有备而来,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被介入的产业和被取代的环节几乎毫无抵抗能力,这其中虽然有原住民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却是技术或模式的巨大差异,就像汽车兴起替代马车,就像端着AK的特种兵遇见挥舞冷兵器的士卒,就像《三体》中的二向箔攻击,臣服,或者,死。我爱你,与你无关,消灭你,与你无关。

  

  从前,有一个叫“照明”的星球,住满了快乐的照明人。照明星上分成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城邦,OSRAM,GE,PHILIPS,OPPLE,NVC……是照明星人崇仰的君王。

  

  有一天,半导体星的引力捕获了照明星,一番抗争之后,照明星完全臣服于半导体星了,变成了半导体星的卫星。半导体星人完全无意于照明星人的管理,发展了几个代理人做君王之后就放任照明星自由发展了。

  

  很快,物联星人也盯上了照明星,照明星的特产是物联星人梦寐以求的滋补品,半导体星人对物联星颇有好感,也不排斥物联星人对照明星的入侵,并且进一步与物联星人交换利益结成同盟共同渗透照明星,这场渗透才刚刚开始,还在寻找代理人的阶段,也不排除一言不合就亲自上阵大军压境。

  

  照明星开始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多的外星势力对照明星的资源垂涎,照明星的门槛被踩踏的越来越低,已经快失去了做为一个独立星球的资格,原住民还在努力的挣扎求存,但是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以前的兄弟星电工星毫不犹豫加入了资源争夺的行列,以前的老朋友和大客户建材星也有意染指,地产星也正在赶来意欲分一杯羹……

  重复的用不同的方式去说明照明行业可能面临的变革方式,都是想要尽可能的阐述清楚自己的看法,看法可能有对有错,但不妨碍分享的价值。

  时至今日,还有纯粹的“光源”企业么?照明可是一直叫电光源行业呢,那些曾经的“光源”企业哪里去了?被降维做灯具去了!

[NT:PAGE]


  身处照明行业的下游,做应用产品的企业,本来是无需特别担心的,LED来了,那就用LED,物联兴起,那就弄智能灯,你们当你们的君王,在下甘做一方诸侯……然而,这一次,来的不只是一个半导体(智控),不只是有物联网,还有建材行业,电工行业,上游元器件企业,甚至房地产公司都自己成立照明公司整合产品卖给自家了,好听点儿叫生态,其实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照明行业本身就是个中间地带,门槛太低,另一方面,照明行业还是有一定价值可以挖掘的,市场容量和分布都是价值点,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日子都不好过了,与其节流不如开源,以前看不上眼的钱该赚的都得赚。

  有太多可能的因素导致照明行业再次降维,所有的可能用一个词凝练就是“入口”,整个世界都在探索通往照明的那个入口。而为了避免降维的命运,整个照明行业的局中人都在寻找“出口”,试图走出边缘化的困境,找到那个能够直通未来的出口。降维,影响的也许只是一部分类型的企业,LED的变革发展降了“光源”企业的维,而智控和互联兴起将导致哪类企业降维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来,一个要进,一个要出,应该是两情相悦干柴烈火一点就着,虽然一个性格有些急一个性格有些保守,也不至于相互要拥抱这么久了都还拉不到手,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因为距离,“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中间地带的重要性”(亚马逊CEO贝佐斯)。

  照明人和互联网人的拥抱,就仿佛在两个山头的人相互喊话调情,

  “我爱你!”

  “我也爱你!”

  “我们抱一下好嘛?”

  “好啊!”

  “那你过来啊!”

  “你过来吧。”

  “你过来吧亲爱滴,我这里有Wi-Fi。”

  “那你架个桥好不好?”

  “不好!老子有Wi-Fi。”

  “……”

  照明人就是那个可怜的小姑娘,羡慕渴望Wi-Fi,却没有能力构建通往Wi-Fi的路径,互联网人就是那个撩人的小伙子,觉得自己应该是全天下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不应该为了一个姑娘屈尊。这只是一个比喻,如果你理解成是互联网人的傲慢和照明人的低俗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隔绝照明人和互联网人的是距离是:照明人不懂互联网互联网人不屑于懂照明,照明人和互联网人都不愿意做太多额外投入,这个额外投入,就是应用的场景体验。

  恰恰是这个距离,很有可能导致一代新巨头诞生,这个新巨头一定要非常懂互联网又非常懂照明,有可能会在传统照明企业中出现,这个还没有任何迹象,也有可能会是互联网企业的照明行业代理人登场,有没有想到谁很像?  YEELIGHT。

  如果小米的的生态链企业YEELIGHT发展势头很好,那么阿里就一定会有自己的EAGLELIGHT,华为也许会弄个HOMENLIGHT,涂鸦也许干脆就圈起自己的生态链产品弄个YAYALIGHT了……有时候,所谓不跟客户抢市场本身就是个愚蠢的定义,尤其是在新兴领域,市场本身是需要酝酿和培育的,只有那些既懂…..又懂…..的企业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带动市场快速成型,木林森把LED光源市场都干成这个鸟样了,也没见灯珠少卖啊。

  但是,这一扇门,无论对互联网企业还是对传统照明企业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旦实质性的介入照明,或者实质性的投身互联网,“一切就都改变了,过去的生活就不复存在了”,不仅仅是目标不同,甚至,定义的产品、发展的路径、经营的策略、合作的对象、面向的市场……所有一切都会不一样了,不要指望自己家大业大就能以静制动立于不败,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必须努力奔跑才仅仅能跟得上趋势。

  随波逐流是四个字,随是跟随,波是趋势,逐是追逐,流是时尚,跟随趋势已经很难了,能在趋势中追逐有竞争力有发展的部分更难,拥有一千辆马车的庞大运输队伍并不会比拥有十辆慢吞吞怪叫的汽车更有前途,江山代有才车出,一代新车换旧车。

  每个人都活在希望中,你的希望是什么?如果不是敷衍别人,不是忽悠自己,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不同,但却在同一条船上,因为这艘船可以载我们去往梦想的方向”(海贼王),大概,这就是身为照明人的觉悟吧。

  但有时候,一个企业也好,一个人也好,却不得不孤独上路,因为能同路的追梦人在路上不在起点。

  眼下智慧路灯很红火,教育照明也前景光明,赚足了搞智能的搞照明的人的眼球,又是千军万马杀入战场的局面,可是,有的人有的企业已经风雨兼程走了很远了,虽然,四帝笑傲新世界多年,七武海也权势熏天,都没有能找到One  Piece,可凭什么你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呢?你连伟大航路的前半段都还没有启程呢,想的却是后半段的旖旎风光,这不是希望,这是奢望,更别提伟大航路的后半段更是惊涛骇浪异常凶险了。

  所以,你的希望是什么?一家公司,如果想增长业绩,有很多路径可以达成,一个人,如果想多赚些财富,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取得,找到那个最适合的竞争最少的资源最匹配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随波逐流,逐的是明日的流,眼下的流别人已经追逐很多年了。

  几年前,曾经做过一个策划,我自己定的名叫“千城广场”,类似于现在的文旅灯光项目,不过我考虑的更复杂些,不仅仅着眼于灯光表现,希望我可以用文字描述全面些。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夜生活人流密集的广场,这是基础……..既然是广场就有着足够开阔的空间……定制一个标准的灯光表现雕塑基座,具有十二个面向,每个面向一个触屏……大概是下面这样一个东西。

  广场嘛,就是要考虑人流的各种需求,但这种需求其实指向性的,是城市或者市政或者广场想要引导或传播什么内容,并且通过这个工具和一些方式达成比较好的效果。

  - 时段A:灯光秀表演;

  - 时段B:开放应用,可以卡拉OK可以购物浏览……

  - 时段C:广告播放;

  - 时段x:露天电影;

  - 时段D:音乐播放;

  - 时段E:政策宣导;

  - 时段F:……

  如果这是个公众的公益项目,那我们去做它是没什么意义的,这是个商业项目,就必然要考虑商业的价值,考虑运营的价值,市政得出钱啊,因为你可以用它来做政策宣导,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卡拉OK肯定是收费的啊,管他多少钱,刷二维码才能用嘛,露天的又不怕吵的地方,随便你鬼叫去,特别适合爱炫耀的人……灯光秀是福利,但是可以植入广告啊,一个广场价值不大,“千城广场”效果就牛牛的啦……音乐播放是福利,可以有赞助商啊……购物浏览当时觉得挺好的,现在就觉得是鸡肋了,不过,那时候想的是“千城广场”,如果是“万村广场”呢?每个村有那么个也跳广场舞的地方,是不是特能造点儿事儿特能提升咱中国人民的文化素养啊,其实跳交谊舞这事儿蹦迪这事儿在农村还是很受欢迎的,就是没人考虑为农村创造这样的条件,现在可以了啊,这东西往那里一竖,村里出块差不多大小的地弄个广场就行了,而且,这玩意在农村也是新鲜,也符合政策需求,尤其是电影这事儿,爱国主义教育这事儿,政策宣导这事儿……你看,既考虑了国家的需求,又考虑了商家的需求,还考虑了老百姓的需求……

  一套算它三十万吧,推广一万个村也不过三十个亿…….恩,不过才三十个亿,我是不是太不把钱当钱了…….其实,真的不多,因为这玩意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它还可以有个更好的功能,叫快递柜。更重要的,这玩意很有可能是可以国家买单的。

  要是有人看到这个想法,真的这么弄了,成功了的那一天,记得回来祭拜下这篇文章,打个赏,追思一下曾经有这么个人开了这么个脑洞竟然真的可以做出价值。

  “强者救赎自己,圣人普度他人”(肖申克的救赎),咱们照明行业有圣人么?反正我没看到,努力做一个强者,那就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行动,随波但不从众,你的希望是你的,也只能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达成,别把别人的希望当成了目标,那也只会成全别人。

  以上帝视角,看到整个中国,才会有这种胡说八道,才会有这种天马行空,不知道马云当年是不是这么看电商的,是不是跨越时间跨域地域性看到了电商的未来,但至少,马云绝对是个敢于冒险也特立独行的人,阿里的一切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包括目前很风光的阿里云。

  用上帝视角去寻找方向,不要在细节中彷徨,用长征精神去前行,不要纠结于眼前的战斗,用斯巴达的勇气去战斗,不要有丝毫对目标的犹豫和怀疑…….然后,回归星尘,或者涅槃重生。

  如果你没有听过亚马逊CEO贝佐斯关于“中间地带”的故事,那今天你听到了这个词,记住它,无论你的背景是什么,做市场也好,做产品也好,做技术也好…...这个“中间地带”都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

  事实上,LED兴起也经历了“中间地带”的填充,回顾照明行业的变革,LED照明在整个兴起和最终成熟的过程中,是PHILIPS的功劳么?是OPPLE的功劳么?是NVC的功劳么?是NICHIA的功劳么?是Cree的功劳么……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最大的功劳并不归于这些公司,那些前赴后继填补“中间地带”的人才是功劳最大的,至于是哪些人,我们就不挖掘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没能有所超越传统的玩家,这和市场的形态以及历史的因素有关系,以前,大家都很乐意做替他人做嫁衣裳的事儿,现在可能有所不同了,在每一个抖音号都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大IP的时代,“我”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你”如果愿意配合那咱们就一起发财,“你”如果不愿意配合,那“我”就一飞冲天。

  没有跨越“中间地带”的NEST远不可能那么快的得到十亿美刀的兑现,没有跨越“中间地带”的YEELIGHT可能还要在模块和服务的路上挣扎很久……

  其实我并没有写多久,写着写着就这么多了,提笔就总是写不完的感觉……此致,没有待续,如果有机会,倒是很想再写写“中间地带”的故事,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展开。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