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智能家居”

2019/10/23 10:25:24 作者:Alan Dai 来源:x星曜x
摘要:超级终端是一定会出现的,趋简,是万事万物的特性,没有超级终端出现就没有智能家居的简单易用,市场就会如同现在一样比较复杂,而复杂的市场一向做不大,难以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

  「前言」

  碰撞总是能带来火花,火花虽然渺小,甚至基本上转身就会熄灭,但在无数次的碰撞中,这乍现还无的火花,开启了人类的文明之旅,创造了火,创造了光,创造了电......而心灵和思想的碰撞,更是让人受益匪浅,常常是一个人觉得稀松平常的事情却会让另一个人如醍醐灌顶,在某个行业是基本常识的认知却成了另一个行业的破冰利剑。

  个人并不看好目前的智能家居市场状态,但却写《决战“智能家居”》,似乎有些矛盾,然而切实的没有任何冲突,市场盘桓太久了,物极必反,相对论可以解释一切,而那些用相对论解释起来还显得有些牵强的,再用二元论来“杠”下就一定可以牢牢钉死棺材板。

  一如在《"说英雄·谁是英雄"之“传统已死·创新永生”》中所描述的:在新旧经济交汇的时间点,愈来愈多已知的事物和思想在碰撞中湮没,也愈来愈多前所未有的形态和灵感在碰撞中迸发,毁灭与新生并存,失意和机遇同在。

  “有一些企业在生老病死,有一些企业在起承转合”(《照明三巨头的“没落”与“新生”》),这是传统的分化。“星空璀璨,即便再耀眼的星星也只不过是夜幕的点缀,而领航者正像新月一样升起”(《“说英雄·谁是英雄”之“照明新时代创想”》),这是时代的乐章。

  智能家居的未来,也是照明的美丽新世界,但今天的大多数照企都无缘这种美丽,即使有幸见证和参与,也只是被融合的部分,被降维的部分,那些能走过伟大航路的企业,“要么是全产业链非常完善的制造业顶端的存在,要么就是有独特技术和商业优势的行业品牌存在”(《未来70%的制造业会被清场?谁是幸存者……》)。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这是旧时代的离场告白。“不是对手比你强,而是你根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这是一个跨界打劫你你却无力抵抗,摧毁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马云于2015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这是新的战场,新的宣言。

  “如果你对过去无法释然,那你就不会拥有未来”(《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智能家居和照明新世界的美丽,在另一个维度展开,那里春意盎然,那里花正盛开。

  「智能与照明的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是个雷区,经过一番苦苦的思想挣扎和内心纠结后,我得出这么个有点儿让人“炸毛”的结论,智能和照明之间隔着的就是这么个“中间地带”,一片无数人试图解读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完整显露真实面目的雷区,一片从出现开始发展到现在并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进入该区域就不得不战战兢兢时时刻刻面临生生死死的迷雾区域。

  但这片雷区又是如此的引人注目,让人身不由己总是跃跃欲试飞身扑雷。以智能的视角,隔着雷区望过去,是一片无尽的数据海洋,每一盏灯光都是一组数据,接天连壤,无尽无休,熠熠生辉。以照明的视角,隔着雷区相望,对面是令人兴叹的物联网高峰,直插云端,风景迤逦,蕴藏着酝酿着无数的秘密,通向未来的秘密。

  这片雷区有多宽广呢?就像中美之间隔着的一整个太平洋。刚好,我们也可以藉由中美及中美关系来类比下智能和照明,物联网(智能)渴望照明的市场和基础资源,照明渴望物联网(智能)的技术和商业通路,但智能和照明之间却因为历史的原因存在意识形态、技术规则、商业模式、文化背景、经济实力………等等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合作很难以非常简单的公平的方式来达成,双方必须寻找到一个各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进而相互渗透。

  排雷趟雷是很常规的做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操作,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甘愿不计得失奋勇向前的只有两类公司,要么规模不大聚焦智能尝新,要么传统生意维系困难转型一搏,这些并不是真正的行业律动,也完全不符合互联网企业的诉求,技术投入的堆积会迫使互联网企业铤而走险,忽略雷区直接空降,以蛮力敲开照明的市场。而空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照明大品牌的战略结盟,一方出技术一方出渠道,坦白说,不是很看好这种,用马云怼王健林组建“腾百万”的话来说就是“凑拢班子”,搏个眼球,没啥卵用,另一类就完全是在不同维度展开了,以“代理人”切入,用资本做推手,用互联网思维做运营,用流量直通铺路,以规模化采购塑造供应链……LED在照明应用的成长是线性的,而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阻塞效应,至少在照明领域,应用端仍没有给出强场景需求,进一步的发展极有可能导致互联网企业降维实操,这是行业的不幸。

  不管是互联网企业、智能解决方案公司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照明企业,如果,只能取“降龙十八掌”中的一个招式来应对智能照明的发展,你会选择那一招?(招式所代表的策略详见《降龙十八掌的智慧》)

  像“飞龙在天”这种招式,照明企业根本没能力使用,如果你真的有分析过智能的大背景就应该知道,在智能照明上,照明企业能争的只有“景”,而“场”的战争发生在巨人之间。曾经写过一篇《惊艳一枪:万亿赌局》,其中有关于“场”的详细描述,可惜被封杀了,尸骨无存。也有一篇《“说英雄· 谁是英雄”之“互联网+中国战区”》聊以解渴,不过讲的只是皮毛。

  认不认同无所谓,道法三千,见仁见智,眼下虽然场面热闹,但春秋战国止于秦汉,如果不是互联网企业,如果不是国企背景,如果不是家里养着一只天天可以下金蛋的鹅,不要去碰“智”,搞搞“能”就行了,不要去碰“场”,玩玩“景”就好啦。

  「场景的战争」

  通讯行业有道靓丽的风景,叫运营商,他们既不研究前沿技术,也不生产应用终端,却是“场”的代表,天天建塔搭线,然后躺着收钱,眼睛死死的盯着你的通话时长还有流量使用,至于你用的是华为手机还是苹果手机,他们毫不关心,兴致来了就玩玩票,目的还是捆绑流量业务。这就是“场”,像宇宙的引力波,像地球的重力场,你无处可逃。

  而物联将要构建的“场”所涵盖的“景”的内容将会是传统通讯业务的千倍万倍都不止,甚至将会超越国家的概念。小马哥总讲C2B,整个市场跟着摇摆,小马哥偷偷的笑,你以为C2B是C和B的故事,其实“2”才是主角,LED的进击所以没能形成场景之争,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上游,一旦牵扯到与终端用户的紧密联,“2”就会适时出现,既劫财又劫色,心情好了就包养,心情不好就杀人越货。

  “有太多可能的因素导致照明行业再次降维,所有的可能用一个词凝练就是‘入口’,整个世界都在探索通往照明的那个‘入口’。”(《LED照明:上帝视角》),这个“入口”,就是构建“场”和“2”能力的基础节点,就是传说中的超级终端,就像常规通讯的电话机/手机,就像互联网入户的路由器,就像有线电视的盒子,就像移动社交的APP,就像交通出行的汽车……比喻不一定准确,谁也不知道“场”和“超级终端”最终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是“国之领域”下的“垄断之城”,还是“技术壁垒”后的“神之利器”,整个市场和市场上的声音都处于交织状态,乐观者狂奔,悲观者守望,然而,那梦想中的未来却迟迟不来。场景的战争如此的混乱,各家都有各家的因由,但如果只是一厢情愿的从自身所处的位置和从事的内容来定义未来,那真的就要看运气了。曾经写过几首小诗一样的东西调侃互联和智能照明,《“智不能系列”之“想说爱你不容易”》,文字枯燥,博君一笑。


[NT:PAGE]


  对任何一种现有的对“入口”的探索方式加以否定,都是盲目的,虽然众多的探索本身也是盲目的。战略规划的最佳方式是倒叙,目标(结论)—路径(推理)—资源(现状),“英雄领袖的本质之一是强调战略的管理方式:基于战略而不是战术的行事准则”(《陈春花:成为面向未来的成功企业,要具备的8个本质特征》)。未来很有可能不是可以由过去推导出来的,就像用马车做基础不可能推导出汽车一样,“入口”和“超级终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仅以智能家居为例,我们不妨试着做一次倒叙的推演。“超级终端”(以下简称超端)的作用:控这儿控那儿当然是超端的关键作用之一,但信息及信息交互才是超端的核心价值和立命之本,这两点代表着超端的输入和输出。

  如果只是上面这样子,事情就简单了,但实际上,这只是输出的部分,并不是强需求,在使用粘性没有建立起来之前,甚至只能用鸡肋来形容。超端输出的部分,虽然是智能家居的重要构成部分,但这种重要性更多是企业的诉求而不是真实用户的诉求,所以只能附而加之,不能强行植入,更别指望用户为这个整体买单了。如果顺其自然的成长,估计得花几代人才能通过生活习性和价值传递的方式先在高端形成一个受众市场,进而影响到中端和低端消费者。

  有人可能一下子就发现了,这张表,这……说的不就是手机嘛,那刚好省了解释了,只需要提出两个问题:智能手机与使用者的粘性够不够紧密?智能手机与使用者的粘性主要是基于什么?是内容,而内容才是互联网切入后能快速实现价值的地方。

  但我并不是说手机就是这个“超级终端”,至少不肯定是不是,手机现在实在是负重太多了,而且目前手机的外延太依赖APP了,这是一个槽点。手机有个不解锁向上触屏划出来的界面,苹果手机是有的,其它我不清楚,这个界面如果是智能家居控制界面,差不多就到位了,硬件的关联性是可以慢慢添加完善的。

  讲这么多,想要说明的就是,这个“入口”器件,一定要有很强的使用粘性,是智能手机、路由器这样的存在,要有很强的信息交互作用来帮助达成使用粘性,个人认为,阶段性的,可能是一个带无线控制功能的大PAD。必须要强调,不是说用这个“超级终端”就可以固定化社交或信息交互,而是,既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通过它来和家居内容互动,可以通过电视屏/电脑屏互动“超级终端”的接入内容,家庭电脑可以不需要了,只需要一块儿互联网屏,这个“超级终端”本身就可以演变成一个软键盘。

  其实最佳的工具应该是“AI人工智能”,曾经在《星曜》--《个人服务中控:大宝和小宝》中设定了一个拟人的实体形态,就是在表述人工智能在家居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应用,当然了,AI还太遥远,我们这里的讨论全部都是以当前有技术支撑的可以切实实现的产品和系统来做考量的。市场的情况是,搞技术的成天嚷嚷生态,应该搞生态的又成天纠结技术,怎么拧巴怎么来。在生态方面,“智慧路灯”是封闭系统,“城市家具”是封闭系统,“工业互联网”是封闭系统,“智慧物业”是封闭系统……,但是,说到“智能家居”,“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们在这里,在这里等你……。”

  人是很懒的动物,家里买了一只小米落地扇,床头到床尾几步路都不愿意起个身,需要调档或者开关的时候经常是拿起手机点开APP来弄。

  智能家居,任重道远,但绝不是天方夜谭。智能家居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的想象空间,家居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智能化的,马桶,喷淋,镜子,洗碗机,吊顶,墙面,茶几,电视,开关,窗帘,门窗,餐桌,灯具,冰箱,洗衣机,空调,地板……至于怎么智能化,终究有人会找到路径的,问我也是可以的,写出来就没必要了,要死很多很多脑细胞,随便聊聊天扯扯蛋还是挺轻松的。

  这部分没写完,另起一个段落标题接着写。

  「界面的战争」

  之前秀了个《照明行业超级APP畅想版》,那都是四五年前的想法了,但有一点是个人始终坚信的,智能照明也好智能家居也好,未来的“超级终端”界面一定是可视化编辑和操作的,是“拖曳”处理的,是可以自定义的,不会像今天的所有操作那么技术型那么死板,应该是不需要说明书啥的,入手可用能用。

  硬件帮助建立功能性粘性,界面帮助建立操作性粘性,内容帮助建立连接性粘性,三个部分都能做到位,智能家居就一定会扑面而来。

  因为语音交互和搜索的兴起,智能音箱也成为了一个连接和操控界面的选项,从指尖到舌尖,换了一种方式,带来更科幻的感觉。一点财经发了篇《百度、阿里、小米决战智能音箱》的文章,“互联网厂商决定入场后,一切变得无比复杂且不合常态:低价销售,捆绑服务,普通玩家退场,寡头登基。”作者应该不是技术和市场背景的,其实,一点儿都不复杂,也非常“常态”,重要的不是音箱,而是交互,是界面,是内容连接,是信息流和数据库。

  说到语音交互及其载体智能音箱,在世界范围内,亚马逊才是领头羊,而亚马逊最近的动作更是将Echo的场景应用向未来狠狠的推动了一大步。“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中间地带的重要性……(亚马逊)已经向洛杉矶的很多家庭发放了700个测试设备,覆盖了人口稠密的洛杉矶区域,用户可以在室内用Echo“呼叫”街道上的气象站,了解室外实时的天气情况;在房间里开启花园中的智能灌溉设备;或者,监控报箱查询书刊和信件的投递状态。”

  对亚马逊来说,也许是新的出发,但实际上这都是被众多智能玩家们玩烂了的场景,问题的重点在于:是亚马逊自身在做,而且,虽然是简单的几个场景描述,却同时包含了输入和输出的部分(如果不理解这句话,请回过头去看“场景的战争”那一节)。

  亚马逊弄了个Echo,塑造了个Alexa,未来也一定会在语音交互这个界面上奋力前行,构建生态,“智能音箱”就是“超级终端”吗?

  现在的智能音箱正在往带屏交互的方向走,下一步就是声音界面和视觉界面的双界面形体,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儿了?所以,智能音箱这么火,不是没来由的,它的核心是界面的故事,而不是音箱本身,只是目前内容层面的价值还没有发挥出来,看起来都成了卖音箱的货色。

  互联网大佬一发威,好好的一个百家争鸣的音箱行业,秋色金黄,弯腰折眉,凋零如斯……

  这些年,关于“超级终端”,关于“界面”,关于“入口”,有太多的声音和方向,直至今日也没有定论,但我们可以用一些基本的条件来做个判断,哪些是靠谱的,哪些是不靠谱的。

  它必须是单品或者子母组合;

  它必须是独立存在和工作的;

  它必须是方便交互和操作的;

  它必须是可以支持到内容输入和采集的;

  它必须是能做到指令输出的;

  它必须是能够直接接入互联网/云端的;

  它应该是与日常生活有高度关联性的;

  它应该是价格不太昂贵的;

  它应该是可以升级接入5G的;

  它应该是有可视化编辑界面的;

  它应该是可交互语音系统的;

  它应该是有限区域内可移动的;

  ……

  以上只是部分条件,毕竟,本人只是玩家不是专家,给不出那么全的条件定义,姑且说之,您也就姑且听之。回过头再看看这些年的所谓“入口论”:

  灯具?

  开关面板?

  手机?

  电视?

  路由器?

  智能音箱?

  ……


[NT:PAGE]


  我宁愿选择手机,这只是对比而言,在我个人而言,对“超级终端”内心是有一个产品蓝图的,简单的说下就是:子母组合产品,没有本地存储和运算器件,支持5G/Wi-Fi,有可视界面和语音交互系统,有物理按键系统。很模糊喽,没办法,实现不出来的,技术都有,但想用的技术都是别人的。

  给前面一段的倒叙画个句号,场景的战争以及界面的战争,都是高维战,拿长枪短矛去打是打不赢的,照明行业应该注重一些局部封闭生态系统的业务方向,比如:智慧路灯,智慧农业照明,智慧教室照明,智能灯控系统等等,在智能家居上采取抱大腿的姿态没什么可耻的。

  超级终端是一定会出现的,趋简,是万事万物的特性,没有超级终端出现就没有智能家居的简单易用,市场就会如同现在一样比较复杂,而复杂的市场一向做不大,难以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

  「智能家居的春天」

  我不知道是不是照明行业的人最喜欢提“智能家居”这个概念,“智能家居”是一个整体概念,照明,电工,各种建材,各种电器,厨卫……每个品类的家居产品都只是,也只能是“智能家居”所涵盖的部分内容,所有这些不同品类和方向的产品共同组成了智能家居的硬件骨架,它们需要一个独立的“超级终端”来做内部和外部的连接,这是智能家居的大脑。

  如果智能家居是一个人的话,那么:

  “超级终端”就是大脑;

  “连接协议”就是血脉;

  “智能音箱”就是嘴巴;

  “灯具”和“电工”产品就是手脚;

  所有电器产品组成躯干;

  各种传感器是特定的神经系统;

  ……

  我们说,智能家居的春天来了,是因为: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蓬勃发展;

  智能硬件的品类和形态层出不穷;

  千禧一代正在走向社会;

  互联网大佬的介入正在加强;

  ……

  深圳迈睿科技发布了可支持人体呼吸/心跳/移动/微动/姿态变化的生物存在探测/人数识别/人员分布/区域锁定/行为模式/个体生命体征数据追踪记录/移动方向/轨迹记录/姿态监测/异常判断……微波传感器。

  美尔凯特发布的好评如潮就是特贵的能唱歌能营造暧昧光环境的暖风浴霸产品

  带触控显示及光照的智能魔镜产品。

  以中国市场的惯例,一旦一个事儿热乎起来,就真的是分分钟千军万马杀气腾腾奋勇抢入,虽然“智能家居”走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弯路,但在无声之处,总是有些人走对了路,走出了一些感觉,走出了一片天地,藏是藏不住的,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领悟了,啊,原来还可以做这样,原来还能这样做……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自然成了路(好像是鲁迅说的)。

  另外一边,其实互联网巨头的入口争夺战一直就没停过,无论是在“超级APP”上,还是在“智能音箱”上,只是路径还不明确,生态还没有完全成型。但今年有所不同,“千万节点”这个词儿,今年听了太多次,一会儿这家一会儿那家,家家都是弄个千万节点,仿佛千万节点是大风一吹小心肝一荡就能从天上往下自己掉一样,而且还不偏不倚,刚好掉在自己口袋里……但不管怎样,这代表了一种态度,互联网公司的积极推进和行业传统公司的相向而行。

  前文已经说了,行业内的企业靠自身是很难走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节奏的,应用照明是一个非常非常下游的部分,只是枝枝丫丫,并不是行业主体。在智能家居中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虽然这部分因为光电属性的关系显得比较独特。但是,行业如果能够抱团,主力部队汇合,共进共退,还是有机会实现“天若灭我我灭天”的,只是,这种可能性并不是特别大。

  在智能照明和智能家居的推进上,在抱团取暖上,“上海浦东照明联合会”算是做出了一些表率,数百有质量的会员企业汇聚在一起,明晰的组织目标和策略,又有行业重点企业的牵头作用,如果真的能步调一致,在协议、产品形态标准和市场推广方面形成广泛的联盟策略,拧成一股绳,与互联网企业协作而不是简单的顺从,至少是有一战之力的。

  但即便“上海浦东照明联合会”很努力的撮合和推进,个人仍然觉得这和“腾百万”也是有点儿类似的,如果不能达成实质意义上的联盟策略并践行,在互联网大鳄的冲击下,估计散的比聚的还要快。抱团取暖是照明行业在智能家居上能争取主动权的唯一选择,个人是很希望这样的“聚合效应”能够真正实现。

  小结一下,技术已经是经过了数年的打磨和折腾,产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互联网企业磨刀霍霍看似不经意其实很在意,行业内也暗流汹涌,枪炮声离城不远了。

  对一个时间跨度可能十年可能二十年的事件来说,具体进程环节的时间节点是很难把握的事情,“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马太福音》24章36节),只能拼感觉了。

  「决战“智能家居”」

  一边是秋日的凋零,一边是春天的萌芽,怎么选,我不知道。但确实,有种很强烈的感觉,“智能家居”的决战将要轰轰烈烈的展开,事件有加速的可能。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撕裂云雾,摧枯拉朽,还天空一片清澈,这是我对照明行业的祝福,。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