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梧林古村落夜景照明设计解读:巧妙之光 场景多变

2022/7/1 11:13:55 作者: 来源:仰光传媒
摘要:梧林古村落在规划之初摈弃了“留村不留人”的景区开发思路,以合理规划,适度介入,留住乡音为策略,对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村落面积的三分之二,仍属于原住民的居住空间。本次照明设计的范围,主要是古村落核心片区。

梧林古村落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处于晋江市与石狮市的交接区域。上世纪初梧林旅外华侨陆续回乡建设闽南风格连片大厝、意大利哥特式、古罗马式、西班牙式、中西合璧式洋楼30余座,并形成占地近50亩,规模集中、风格多样的华侨建筑群,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西式洋楼10座、番仔楼10余栋。这些华侨建筑与闽南大厝在空间上呈现出高度混合的特征。

与中国其他地区望族在群居地加强防御外侵设施建设相同,梧林华侨建筑群在建筑设计上也加强了防匪设施建设,在村庄四周建有三层楼高的枪楼及瞭望台,控制军事制高点,洋楼外墙设有枪眼及观察口,安装防弹窗门,建成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系统。

梧林古村落在规划之初摈弃了“留村不留人”的景区开发思路,以合理规划,适度介入,留住乡音为策略,对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村落面积的三分之二,仍属于原住民的居住空间。本次照明设计的范围,主要是古村落核心片区。

本次照明设计除了表达建筑风貌及景观印象,更多的是对夜间村落使用空间的梳理,融入生活化的表达,并对后期的商业照明给予前瞻性的规划和控制,以保证最终村落的整体光环境效果。

具体的照明手法上,设计师首先对设计范围内建筑、景观进行分级和分类,优先对保护层级较高,风貌特色鲜明且在主动线上的载体予以表达,弱化功能性及现代风貌建筑,其次考虑到村落夜间识别及引导的需要,选择重点建筑五层厝及枪楼作为区域标志物进行打造,形成村落视觉焦点。

再次设计师对村民、游客活动频繁的数个广场区域进行场景设计,保证村落日常生活化用光需求的同时,融入投影及部分舞台演绎效果,提升村落居民幸福感,并作为点缀,丰富夜间村落氛围。

朝东楼位于村落最南侧,处于城郊道路与村落暗环境的过渡区域,因此外部照明以简洁的投光为主,展示的重点放在建筑内庭院的区域,通过剪影的方式表达内廊的精致细节。

穿过朝东楼旁的花径,一座形似塔状的红砖构筑物矗立于湖畔草坪,塔身镂空,呈锥形向上,该构筑物为“烧仔塔”,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有春节、中秋烧塔祈福的传统习俗。

近年来随着时代变迁及村落环保、消防的规定,烧塔的习俗渐渐式微,设计师通过灯光的方式模拟了动态火焰的效果,通过照明的手段还原了这一传统习俗,希望能借此唤起村落居民对往日时光的美好回忆。

延着村道拾级而上,不多时,即可见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五层厝”,“五层厝”是这座番仔楼建筑的简称,建筑归属爱国华侨蔡氏一族所有,该楼建设时正值抗战期间,蔡氏主人慷慨捐出装修费用支持前线,并为祖国抗战积极奔走募资,传为佳话。

该建筑现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对标志建筑的照明,设计师考虑了多种场景诉求,常态效果为2200K低色温局部照明效果,与村落其他建筑交融统一,但在特殊时段,可调整灯具色温,凸显建筑标志性和重要性。

穿过五层厝一侧的窄门,来到蔡德龓宅,蔡德龓宅作为村落闽大厝的代表,砖雕、木雕、石雕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凝聚了传统匠人的智慧与心血。繁复的雕塑适合简洁的表达,线性的洗墙和局部的投光在立面上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

跨出榕树庭院,村落狭窄的巷道,并没有刻意设置功能性照明,通过建筑入口、窗户漏出的光线以基本可满足空间的照度要求,同时设计师对道路交点及标志物(水井,道路尽头山墙)局部照明,既减少了视觉暗区,提高了空间导视性,同时还原了村落传统生活场景。

缓步向前,枪楼映入眼帘,枪楼体量秀珍,仅高三层,但作为区域建筑唯二的核心(另一为五层厝),他是村民心中纪念碑的存在,因此除了常规表现,希望通过照明从视觉上延长其高度,故设计师舍弃了逐层表现的手法,重点表达枪楼顶部,营造一种轻盈的延伸感,使他与五层厝遥相呼应,双峰并峙。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