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阳 | 十年簋街

2023/11/9 17:41:14 作者:江海阳 来源:夜游神文旅
摘要:欢迎关注,一起学习夜游策略和商业构成。十年前簋街的食客可以通宵达旦饮乐。一溜的红灯笼挂在人行步道上,两侧的食坊流光溢彩,霓虹闪烁,这是一处不夜城。簋街的来历大有由头。想当年东直门城楼子还没有拆除的时候,站在城堞后向北京城外眺望,只见密密麻麻布满了大小高…

640 (2).jpg

欢迎关注,一起学习夜游策略和商业构成。

十年前

簋街的食客可以通宵达旦饮乐。一溜的红灯笼挂在人行步道上,两侧的食坊流光溢彩,霓虹闪烁,这是一处不夜城。

簋街的来历大有由头。想当年东直门城楼子还没有拆除的时候,站在城堞后向北京城外眺望,只见密密麻麻布满了大小高低不一的坟头。东直门向来是老北京出殡埋人的必经之地,就像打仗要走德胜门一样。

东直门也是贩夫走卒进出北京的主要交通要道,每日出殡的、卖货的、探亲扫墓的都要从东直门经过,于是就形成了早晚市生意。人们说,每天早上雾气还没消散,晨星还露迷蒙,街上馄饨、油条、豆腐脑、煎饼果子的手推车就出动了。离老远看,那摇弋的油灯宛如鬼火。还有一种簋街来历的说法——这东直门内大街街面上做什么生意都不兴旺,唯有开饭馆生意爆满。而恰恰午间的食客最少,有些餐馆索性停了午间的生意。但一到夜幕降临,不知从哪里涌来了无数的人们就餐。于是大家就奇怪——莫非天黑以后东直门外那些饿坏了的小鬼都进了城?

其实这略微分析就能得出结论,那些早上出城的买卖人、丧户、行脚客,到了晚上回来,看见了城墙,闻到了菜香,饥肠辘辘哪个不愿就近大吃一场?长此以往,东直门内大街这个地方就形成了独有的餐饮文化氛围,这就是簋街的热闹来历。东直门外以前葬人的地方,现如今成了偌大的使馆区,以前是“鬼”住的,现在轮着“洋鬼子”来住,煞有意思,冥冥中似有天定。

北京城餐饮业最集中的地区当属这里。簋街是小名,原本很久前是做“鬼街”来称呼,也许是有心人听着不雅,不知哪位想到商周时期盛放食物的青铜器皿“簋”和“鬼”同音,还能体现这条街饮食文化的特色,遂改了去。又雅又准确,这是文创策划的高手。

没有谁比我更了解簋街,并不是我天天混迹与这些酒肆之间,说实话,那阵子我很穷,不能在簋街天天饕餮。我只是在簋街的尽头设计院上班,每天看着簋街日升月落,看着它不停生长缓慢变化而已。每天早晨浮荡了一夜的喧嚣停下来的时候,正是我背着包上班的时间。其实这里并没有消停,菜贩子用箱货拉了成桶的鲶鱼、小龙虾、牛蛙、蜗牛、蔬菜、鲜肉……一车车送来。菜馆忙着收货、计量、结算,如此说来,簋街就没有一刻安歇的时间。从北新桥地铁出来往东走,那一路洒落的泔水流淌在马路道板上,顺着砖缝勾连,挥发的气味着实令人感受不到清晨的美好。

簋街的饭店一溜排走不到边。用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饭馆低矮,因地制宜充分在利用空间。好像食客也不在乎就餐环境的简陋以及如厕的不便。厕所是街道上的公共卫生间,散发着难以清除的氨气。但直奔麻辣小龙虾、爆炒蜗牛、怪味牛蛙的人们怎么会介意这些?虽然这些看着都别扭的食品偶尔披露出来存在让人肌肉溶解的疾病,但需要知道口腹之欲才是人之大防。那妙龄少女坐在马路边大嚼着、吸啜着麻小的精髓时,一众的食客俱为之陶醉。

在簋街就餐停车位首先是第一问题,偏偏来的食客多数是有钱的闲人,一桌客人有一半是自驾来的,于是马路边和道沿上车辆密集成排,不容水泄。就餐需要排队等候是第二大问题。一些名店在外面搭起了凉亭,置放了座椅以俟来者。而来的都是精力充沛耐力十足的闲人,磕着瓜子聊着天坐着漫长等待。尤其在凛冬,火热的景象令寒冷也退却几分。

簋街的敢吃在北京也是一景,山货海鲜,龙肉马鞭……食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要的就是这种刺激。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簋街没有正餐大菜,川菜的麻辣成为这里的主流。北方人喜欢重口味,南方人喜欢清淡,保留食物的本来营养和滋味才是上等饮食。喜欢刺激的北方人感情豪放,或许只有足够麻辣才能一宿尽欢。

初来北京的南方人总是觉得北京没有夜生活。少了生猛海鲜的大排档,晚上十一点钟走在大街上已经满街打烊。夜幕下的簋街是北京城的异类,这里永远都不乏招摇的少女,夜半大声嘶吼的醉汉。那时候我经常加班到零点,回家路上看到全北京的漂亮女人似乎在这个时辰齐聚簋街,身材婀娜,秀色可餐,南北佳丽,似选美场。

这又是簋街招引顾客的重要理由——食色性也。

640 (3).jpg

十年后

其实每年我都会路过簋街,虽然早已不在北京工作生活,然旧情难忘,旧地重游时就会观察仔细。其间偶有在簋街就餐,那几年感觉簋街越来越规整了,食客更文明了,灯光愈亮了,拉客郎更多和更卖力了,停车位也并不十分拥挤了……总之,簋街在改变,究竟会往哪个地方变?当时我只关注空间和灯光,对商业并不在意,对文化的潜在情感转移也不甚了解。

直到前几天——

为了考察北京商业空间,我从三里屯太古里坐车前来。这时是晚上九点钟,十年前正是食客云集的开始。我下了公交车,站在寒风里,直接愣怔。

我曾经十年前经常去吃饭的一家带着小牌楼的“道味子院”已经关闭,黑灯瞎火,牌坊犹如鬼影幢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邻居,一家售卖馋嘴蛙和小龙虾的门店,招牌亮度极高,但是室内空无一人。又往前走,偶有拉客郎招呼我,并不殷勤,店内三两顾客实在是没有叫嚣的底气。一直快走到北新桥见到“胡大饭馆”门前搭着帐篷,里面有等待的客人,才感觉簋街有了一些人间烟火气。

一条街上只有“胡大饭馆”和“花家怡园”前还算有正常的就餐人数,但也比十年前相差甚远。或者说整条街只有“胡大”的分店里还有人气,其余都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不知老大嫁作何人妇。

有人说,是疫情三年城市封闭造成簋街生意一落千丈。也有人说是因为北京城餐饮消费渠道的转移,比如现在流行高端聚餐去会所,大众聚餐去商业综合体,穷人聚餐在自己家里……还有人说簋街的食价越来越高,早已失去平民属性。我想也是,那些年我经常约朋友来吃石锅鱼或者麻辣烫,三四个人也就两三百元。但是北京今天的餐饮除了“香河肉饼”,哪里还有便宜去处呢?“便宜坊”的鸭子都卖198元一只了。

还有人说是地运变了,人们对于没有革新以及没有新内容的旧式消费空间没了兴趣。大家卖的货品彼此相似,很难在口味和场景中创新。他们举例说合生汇的“21区BLOCK”融合了南北风味,有潮汕小吃,有海鲜火锅,有水果沙拉,有现熬鸡汤,有果茶,有点心,有烧烤……应有尽有。而且有人情关爱,有故事叙事和内容迭代。丰富、潮流、便捷、舒适,那里才是年轻人爱去的地方。

百年簋街,十年老了。前几日听说深圳文和友已经关门大吉,令我心生感慨。2021年开业的时候,一日排队拿号者五万人。文和友以打造旧时城市街景为主题诉求,以本地化小吃为主要消费架构,至今仍然是长沙的文旅饮食潮牌。只是它水土不服,在深圳要重建罗湖东门老街80年代面貌。虽然引进的多是广东风味小吃,但时机欠佳,可谓时也命也。在罗湖商业都要向万象城、壹方城学习的当下,回归到年轻人看不懂的旧商业场景,且物价昂贵,令年轻人失去必然前来消费的理由。很多人去文和友只为了拍照发朋友圈,餐饮空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深圳文和友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洪涝影响而产生的供电系统故障,其实这个理由也可以用在簋街,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永远都是失败最好的借口。

image.png

image.png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