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召回门背后的中国代工之殇
微谈阵列
熊川高 | 伊戈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孙钟艺 | 德泓(福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OEM代工销售经理
李 靖 | 荣文库柏光电公司 产品经理
孟庆云 | 深圳市赛立鸿照明有限公司 总经理
赵 田 | 浙江阳光照明集团 产品研发工程师
陈秋钿 | 广东雷士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区域经理
冉 佳 | 聚优光电 技术经理
林 彦 | 福州粤志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经理
王海军 | 宁波市品诚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
徐 刚 | 深圳白色设计 产品设计师
陈 灏 | 安徽亿民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杨艳辉 | 浙江晨辉照明有限公司 照明代理
主持人
阿拉丁新闻中心执行主编 黄荣香
召回门事件,不可避免的常态?
还是中国制造业深藏的诟病所致?
李靖:我认为主要是迫于成本压力,宜家一直就是价格杀手,厂家迫于日益增高的管理成本的无奈之举。据我所知,宜家某浙江代工厂,主动放弃宜家以后,利润不降反升了。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也不能算正常吧,只能说很多产品都是为了工厂利润用料都是处于边缘线,在赌。行业技术门槛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特点是苦逼的根本原因,话说回来,谁不会做灯啊!以前外资品牌还OEM,现在连飞利浦都开始ODM了!
杨艳辉:产品更新换代太快,研发和质量管理难度很大。
林彦:厂家间的不正当竞争,日益高涨的成本,中国制造等于易耗品。宜家只是个爆发点,引线。
王海军:那些巨头的单子价格都算得很死,想有利润就开始偷了,开始偷了就会……
赵田:想方设法的降成本是祸根,有些代工厂成本价已经高于销售价还在硬着头皮做,宜家只是躺着中枪了。
孙钟艺:其实代工正确的生存方式就是门当户对,不一定有大单子就是好。我们本身作为一个代工企业,并不是所有的单子都接,有选择地去做。并不是每个产品都要有多少利润,但是也不是说因为对方大品牌,我们就要亏本委曲求全。很多做大品牌代工的企业,目的都是在于养工人和宣传。
熊川高: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过程管控。产品的设计因为成本要求,把裕度使用到了极限。我觉得宜家的召回事件是个必然的结果。在一味最求低成本的大环境下,使得产品设计留的裕度越来越小,又由于原料过程管控总有漏洞,在元器件端的品质波动下,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宜家是个管理强于技术的公司,这点宜家自己也在弥补,只是有点晚。产品质量第一靠设计,第二靠过程管控,最后才是检验。
陈秋钿:就像我们领导说的,自己厂家应该做自己的品牌,质量过硬,消费者集体会越来越相信自己,客户数量越来越多,而不应该去一味追求低成本,降低成本品质相应也会下降,卖的多不一定代表利润多。
徐刚:但品牌管理在国内目前还是少有企业能够长期地投入和坚持。
这几年中国代工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林彦:产能过剩严重,压缩了代工厂的生存空间。一个出租屋,几把电烙铁,就可以生产了。
徐刚:小的代工厂走不了设计的路,没办法长期有效地投入。
熊川高:代工厂的利润应该来自管理,上游不会给肉你吃的。
林彦:我去年在非洲感觉到中国制造的悲哀,连非洲人都看不起中国制造,中国在金字塔的底端。
熊川高:国家已经开始调整了,特别是输非洲的。其实,据我所知,宜家的产品,大多数是灯厂自己设计的,不能说他们没有技术,宜家自己只是高度掌控而已。产品变化快了后,可靠性设计可能被打折扣,留下许多问题,到了客户端才发现。
杨艳辉:很多工厂搬到了非洲,照明行业难以外迁,供应链在中国。
王海军: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
黄荣香:一个是没有核心技术,另外一个是没有劳动力、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是中国代工厂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
[NT:PAGE]目前中国代工厂的利润率在什么范围?
陈灏:現在好多公司保本也在做。
孙钟艺:我觉得一家订单饱和的制造型企业,利润在8个点左右是比较妥当的,保本做的都是相对大的单子。中小型私企在这方面会过得很困难。纯利没办法算得太清楚的。
熊川高:一般企业,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那就不要做OEM,如果想学管理思想,OEM是不错的选择,跟大企业一定会学到先进的管理思想。最好的就是,既能赚点小钱,又能学到管理水平。
孟庆云:不管是别人设计的还是自己设计的,目前LED包括照明产品都是给别人代工。
飞利浦的0.8美元“中国制造”LED灯泡超低目标,是否可以实现?
冉佳:飞利浦是阻容,我分析过的,他的阻容可以过UL。
陈灏:能做。
孟庆云:5块左右可以实现的,而且还有剩余赚头。
杨艳辉:这是今年超大客户的目标价。
赵田:5元可以做,驱动租容的,结构导热PBT的,生产用自动化。
孙钟艺:稳妥妥可以做得到的,现在厦门这边A60的套件已经做到0.8元一套。
中国代工厂的生存空间来自哪里?
转型,应如何突破?
陈灏:生存空间太小,现在就是价格战。
孟庆云:孙钟艺:目前很多老外光源首选厦门,然后江浙,最后中山。
我搞产品肯定找代工,不代工做工厂没得活头,关键是自己的产品要找对市场。
市场对了,利润空间有了,就行了,如果在一个市场里面大家拼个你死我活没意义,可是大家目前大家都在一个盆里找食吃。
冉佳:必须找到自己公司的发展方向,代工只是一个阶段,我们很快就会断掉代工,做自己品牌。
熊川高: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成本空间是有限的。一个企业一定有他自己的一项或多项优势,否则无法生存,代工厂也是这样,如果你的优势不够,就联盟,找空间。
杨艳辉:工厂应该专业化,不能搞太多产品。
总结:1.转型,自己做品牌;2.找对市场 精准定位;3.工厂自动化 专业化;4. 整合资源,策略联盟。
执行层面上如何去管控成本?
孟庆云:成本的控制在于供应链的培养与设计,对于精确的市场定位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控制,有的时候引导一个市场要惜一切代价地去做概念,当然在批量产品上要集约化控制。采购100个的价格,和采购10000个的价格不同,同时放款周期肯定也不。所以企业要专一市场方向,要精准!市场精准,产品精准,采购量当然会大。而且代工成本产量大了,也可以节省。如果单个成本控制,还要保证品质,这个很难!飞利浦0.8美元的肯定是批量化生产。
冉佳:分析行业动态,供应链要足够完善,深挖供应商。
熊川高:成本控制有设计,供应,制造三个方面。其实,设计对成本影响很大,设计的裕度掌控是关键,器件的选择是会严重影响成本变化的。可以用倒推的思想,市场要五十元的,我就按三十元来设计。
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中国照明厂商肩负的使命
黄荣香:“智造”并不一定就是智能照明,“智造”,可说是技术含量更高制造水平更高的生产。
孙钟艺:我认为照明企业要做的只是做好产品本身,至于智能化,就留给专业的智能公司去做吧。
照明企业就只要做好照明产品,那么做智能化的企业会主动找上门来的,术业有专攻,做好自己本身即可。
熊川高:适用是最好的方案,市场要细分!
孟庆云:只能说适合针对性市场的方案是最好的方案,LED把他看成一个简单的发光体就行了,连光源都不要把它看成,你就有思路了!中国智造,目前在我眼里就是另类的中国代工!
往期回顾:
“阿拉丁微谈”将定期组织业内人进行群讨论
欲报名参与交流的
请密切留意阿拉丁照明网公众号的推送
阿拉丁微学院
负责人:邓淑欣
微信号:beetang8
邮箱:dsx@alighting.cn